与广西有关的几方唐宋官印
唐初将全国分为10道,广西属岭南道。咸通三年(862)分岭南为东西两道,广西为岭南西道,下设桂管、容管、邕管经略使,史称“三管”,基本上形成了后来广西政区疆域的轮廓。每管下辖若干州,各州又曾一度改用郡名。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许多羁縻州,各羁縻州又分辖若干县。宋朝至道三年(997)分天下为15路,元丰时(1078~1085)又析分为23路,广西地方称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广西之称由此始。在少数民族地区沿唐制,仍分设羁縻州、县、峒。绍兴三年(1133)改桂州为静江府,咸淳元年(1265)改宜州为庆远府,将南汉增设的全州划属荆江南路,贺州划入广南东路。
在广西境内陆续发现一些唐宋官印,可证实当时的地理区划,了解该地的地理沿革和职官变动情况,可补历史文献的不足。现将有关官印介绍如下。
1)“纯化县之印”
1977年5月在永福县苏桥镇盘洞村石灰窑旁采集。鼻钮,印面方形,通高4厘米,边长5.4厘米,厚1.5厘米。已残缺,但仍可看出“纯化县之印”五个篆字。印文笔划纤细,应是唐印。原由桂林八桂斋文物商店收购,后转藏桂林博物馆。南朝梁大同八年(542)改梁化县为纯化县。隋大业二年(606)省。唐武德四年(621)复置纯化县。《旧唐书·地理志》载:唐武德四年(621),平萧铣,置桂州总管府,管桂、象、静、融、贺、乐、荔、南昆、龙九州,其桂州领十县,其中有纯化。《新唐书·地理志》则载:桂林始安郡领县十一,其中有恭化县,并说,“本纯化,武德四年析始安置,永贞元年(805)更名。”可见唐代纯化县始属桂州,天宝元年(742)属始安郡,至德二年(757)九月属建陵郡,乾元元年(758)复属桂州。永贞元年(805)十二月为避宪宗庙讳,改为慕化县。纯化县从武德四年(621)至永贞元年(805),历185年。改名恭化县后,治所不变。据雷坚《广西建置沿革考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考订,其地理位置在今桂中,治所在今鹿寨县治北中渡镇潘圩一带。
2)“武夷县之印”
1984年隆安县城厢镇农民耕地时发现,为陆宝活收集,隆安中学教师陆温晓反映给隆安县文化局,文化局送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鉴定,随后为该馆收藏。出土时该印置于一个铜盒内。印盒为正方形,通高9.5厘米,盒身高4厘米,边长6.6厘米,子母口合盖,盖与身以铰链相连,作攒尖形加圆宝顶,四坡面作心形镂空。印为正方形,通高4.2厘米,边长5.5厘米,厚1.5厘米,桥形钮,高2.6厘米,宽1.9厘米,厚0.9厘米;穿眼高1厘米,宽0.3厘米。印文为朱文小篆:“武夷县之印”,其背钮右竖刻行书一行:“武夷县之印”,无铸颁年款。(《广西文物》1985年第2期)《新唐书·地理志》载:武夷县是唐置县,属岭南道武峨州或武峨郡。武峨州辖七县,武夷县是其中之一。按《文献通考·舆地考九》:“唐置武峨州,……宋为邕州所管右江道羁縻州”。隆安县正是宋代邕州所管之右江道羁縻州的思龙县地,与武缘县(今武鸣县)相接,可知唐之武夷县当在今隆安县境。(王克荣:《广西隆安县发现唐代铜官印》,《文物》1990年第10期)
3)“平琴州之印”
传世唐官印,上海博物馆藏,见《上海博物馆藏印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8月出版)。印背有楷书印文,无年款。印面大小在5.6厘米左右。《旧唐书·地理志》载:“平琴州下,汉郁林郡地。唐置平琴州,无年月。领县四。天宝元年改为平琴郡。乾元元年复为州。建中并入党州。今存。领县四,户一千一百七十四。至京师六千六百八十里,至东都五千八百三十里。”容山(县),州所治,与郁林州、牢州、贵州、绣州、党州为邻。据雷坚《广西建置沿革考录》考证:平琴州,唐属岭南道。永淳二年(683)析党州置,垂拱三年(687)废,神龙三年(709)复置,天宝元年(742)改置平琴郡,乾元元年(758)仍为州。初领安仁、怀义、福阳、古符四县,乾元元年复置领容山、怀义、福阳、古符四县。建中二年(781)二月省入党州。可见平琴州存于永淳二年(683)至建中二年(781)之间,位于桂东南,治所在今玉林市治西北山心乡龙江一带。
4)“归顺州之印”
传世官印,见罗振玉《隋唐以来官印集存》,钱塘汪氏藏。吴江翁氏《古官印考略》著录。张锡瑛《中国古代玺印》(地质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认为是唐官印。据《新唐书·地理志七下》载,岭南道邕州都督府所属有归顺州,注曰:“本归淳,元和初更名”。是一羁縻州。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一十认为归顺州是宋羁縻蛮地,明初为归顺峒,隶镇安府,宏治九年升为归顺州。据雷坚《广西建置沿革考录》考证,唐归顺州位于桂西,属羁縻州,元和(806—820年)初以归淳改置,治所在今靖西县境内。
5)“永定关税新记”
传世官印,见罗振玉《隋唐以来官印集存》,瞿中溶《集古官印考》卷十五著录。长条形,背无款。据《元丰九域志》载:广南西路横州有永定县,开宝五年(972)废峦州,以永定县隶州,熙宁四年(1071)省入宁浦县。《宋史·地理志六》云:永定县属横州,“开宝六年废峦州武灵、罗竹二县入焉。熙宁四年省入宁浦。元祐三年(1088)复置,后更名永淳。”此县为蛮夷出入之边境,或因此设关而收其税,乃铸此印。
雷坚《广西建置沿革考录》认为:永定县唐武德四年(621)置,宋熙宁四年(1071)省入宁浦县,元祐三年(1088)复置。治所在今横县治东北峦城镇郁江东岸。
《宋史·舆服志》载:宋代印制,“监司、州县长官曰印,僚属曰记。又下无记者,止令本道给以木朱记,文大方寸”。“又有朱记,以给京城及外处职司诸军校等,其制长一寸七分,广一寸六分。”瞿中溶认为:宋官印有称新朱记者,此文云新记,盖即新朱记之类,取其以六字相配,故去朱字亦未可定。此印也是县官自铸,故形制与监司诸官印不同,背面没有铸造年月等款。
6)“桂州凭由司新朱记”
传世官印,见罗振玉《隋唐以来官印集存》,瞿中溶《集古官印考》卷十五著录,嘉兴张叔未廷济所藏。背有正书款,右曰“淳化元年”,左曰“十一月铸”。鼻钮上有“上”字。淳化元年为990年。
考桂州本唐代旧名,宋代仍之,隶广南西路。绍兴三年(1133)以高宗潜邸升为静江府。《宋史·地理志六》曰:“静江府,本桂州始安郡,静江军节度。大观元年,为大都督府,又升为帅府。旧领广南西路兵马钤辖,兼本路经略、安抚使。绍兴三年,以高宗潜邸,升府。宝祐六年,改广西制置大使,后四年废,复为广西路经略安抚使。”
《宋史·职官志》载:三司分置三使,其属有都理欠司及都凭由司。都理欠司判官一人,以朝官充任,掌理在京及天下欠负官物之籍,皆立限以促之。都凭由司,以判都理欠司兼,掌在京官物支破之事。凡部支官物,皆覆视无虚谬,则印署而还之,支讫,复据数送勾而销破之。又言催驱司,掌京城诸司库务末帐,京畿仓场库务月帐凭由送勾,及三部支讫内外奉禄之事。又入内侍省有合同凭由司监官二人,掌禁宣索之物,给其要验,凡特旨赐予,皆具名数凭由,付有司准给。但是,州郡没有设立凭由司的明文,此桂州凭由司必是宋初沿袭五代旧制设置,故云新朱记。不知到何时撤消,史志未详,依靠此印流传方可考见而知之。
据《宋史·舆服志》,此印“新朱记”,合符“僚属曰记”,“又下无记者,止令本道给以木朱记,文大方寸”。
7)“象州磨勘司新朱记”
1957年5月,平乐县平乐镇修配工艺合作社谢中伦在收购废铜铁时发现,寄赠广西博物馆,《文物参考资料》发表了此印消息,说印文篆字“象州磨勘司新朱记”八字,印背刻“淳化三年五月铸”七字,但未刊出印本,将“朱”误为“禾”字。(蓝启辉:《在废铜铁中发现宋代铜印》,《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2期)此印在文革时丢失,至今下落不明。淳化是宋太宗的年号,三年为公元992年。
象州,唐武德四年(621)置,天宝元年(742)改置象山郡,乾元元年(758)复为象州。宋代因之,属广南西路。《宋史·地理志六》曰:象州,“景德四年(1007)升防御。景定三年(1162)徙治来宾县之蓬莱。”据雷坚《广西建置沿革考录》考证:唐代象州治所原在今象州县治北茶花山林场一带,贞观十二年(638)徙今象州县治东北罗秀乡罗秀街一带。大历十一年(776)徙今象州县象州镇,宋景定三年(1162)徙来宾县蓬莱,随后又徙象州镇。
《宋史·职官志》载:“都磨勘司,端拱九年置。判司官一人,以朝官充。掌覆勾三部帐籍,以验出人之数。”都磨勘司,元丰官制实行以前属三司使,元丰以后,罢三司使归户部。地方州县的磨勘司机构,史籍未载,此“象州磨勘司”印可补载籍的缺佚。印文曰“新朱记”,瞿中溶《集古官印考订》“宋桂州凭由司新朱记”条云:“州郡并无立凭由司明文,此必宋初沿五代旧制置此官,故云新朱记”。此印称“新朱记”或亦如瞿中溶所说。北宋初期,一些官印多加“新”字,以区别于五代的官印。此印制于淳化三年(992),正是宋初官印。
磨勘是唐宋官僚考绩升迁的制度。唐时文武官吏考课,每年由州府和各司官长,考核属下的功过行能,分九等注入考状,期满根据考绩决定升降。为了防止申报不实,升降不当,须经吏部和各道观察使等加以复验,称为磨勘。宋代沿袭唐制,设审官院主持官吏的考课升迁。真宗时规定磨勘年限,文武官任职满三年,给予磨勘迁秩。在京的朝官,磨勘时例须引对,表示由统治者亲自升擢。
8)“广南西路驻泊兵马都监铜记”
1991年3月4日于南宁市民生码头东约300米修防洪堤时距地表20米深出土。藏南宁市博物馆。铜印,印呈长方形,直柄钮。通高4.5厘米,边长5.5厘米,宽5.1厘米,边厚1.6厘米。印面篆刻阳文:“广南西路驻泊兵马都监铜记”十二字。背部刻两行楷书铭文,右侧是“庆历七年”四字,左侧是“少府监铸”四字。(黄云忠:《宋“广南西路驻泊兵马都监铜记”铭文考释》,《广西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庆历七年为1047年。《文献通考》卷五九载:宋朝兵马都监有路兵马都监和州兵马都监之分。路兵马都监分掌本路禁旅屯戍边训练之政令,以肃清所部。同书卷一五二载:宋代屯戍之制,诸州、禁、厢兵皆戍更,隶州者曰屯驻,隶总管者曰驻泊。北宋前期,禁军、厢军屯戍外地的形式有3种:屯驻、驻泊(屯泊)和就粮。军队分隶于经略安抚使,长期驻防军事重镇的称为驻泊。此印当是北宋派遣禁军驻扎广西重镇邕州的遗留。
《宋史·职官志》载:宋神宗元丰年以后设少府监,并专设有“铸印篆文官二人”。由少府监铸印,故官印背款刻“少府监铸”。
9)“东南路第十二副将之印”
传世官印,《黑龙江古代官印集》著录,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印面正方形,柱钮。印面5.5厘米见方,通高4.5厘米。印文为九叠篆:“东南路第十二副将之印”,印钮顶面刻有“上”字,背款刻楷书“元丰四年少府监铸”。(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黑龙江古代官印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据《宋史·兵志》记载:元丰四年(1081),宋神宗时将全国划分为几个军事区域分兵屯驻,东南路指淮河以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广南等路总称,共设13将领。自淮南始,东路为第一,西路为第二,……全、邵、永州应援广西为第九,福建路为第十,广南东路为第十一,西路桂州为第十二,邕州为第十三。凡诸路将各置副一人。此印为广南西路镇守桂州之副将用印。
广西融水真仙岩石刻《平南丹寇记》曰:大观元年(1107)知桂州王祖道及都巡检刘惟忠诬奏南丹州刺使莫公佞谋反,发兵讨杀,强掠南丹财物,改南丹州为观州,任刘惟忠为观州刺使。莫公佞弟莫公晟率众反击。大观三年(1109)攻克观州署,杀刘惟忠,连克南丹地区的绥远、思流等若干县,烧一些县级城池——富仁监和宝积监。宰相蔡京隐匿南丹实情,任王祖道为兵部尚书,调东南第一将宋万如、东南第十二将高世忠、东南第九将王恩佐等路兵马,于大观四年五月围攻观州,杀死莫公晟手下601人,收缴器械数以千计。由此可见,东南路第十二将参加了平定南丹的动乱,第十二副将也应在其列。
10)“静江府买钞库之记”
1991年11月23日于桂林市榕湖南路中段南侧市人民政府内西北角的工地,距地表深约2米处出土。出土时盛在一个藕灰色无釉陶罐内。原藏桂林市文物工作队,现藏桂林博物馆。铜印,略呈方形,直柄方形扳纽。边长5.3厘米,宽5.1厘米,通高5厘米,重450克。印面篆刻“静江府买钞库之记”阳文8字。背面纽柄两侧分别阴刻“绍兴十年”、“文思院铸”两行行书。绍兴十年即1140年,知是宋高宗赵构时的文思院为静江府下属的卖钞库铸刻的大印。
此印刚发现时,误读为“宝钞库”印,认为是专为静江府钱库铸造的,主要用于在印刷完工的纸钞上加盖印戳。(周开宝:《我市出土一方宋代官印》,《桂林文博》1992年1期)龙刚家、张世铨主编《广西历史货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本此说,将朱红色打本和背视彩照刊出,标明“静江府宝钞库之记”。在该书“总论”的“唐宋广西奉命铸钱”一节中,认为“南宋王朝在广西静江府(今桂林)设置了宝钞库,作为纸币的发行、兑付机构。”认为这枚官印“表明当时广西有大批纸币发行,并把宝钞名称出现的时间由过去认为元代提前到了南宋”。后来赵盾坚持此意见。(赵盾:《宋朝广西使用纸币刍议》,《桂林文博》1999年第1期)李冠国则认为此印是“卖钞库”印。这里的“钞”字是指盐钞,并非纸币。卖钞库是当时负责兑换盐钞的职能机构,并非储藏纸币的钱库。宋代食盐由国家专卖,其专卖法称为“钞盐法”,国家先印好盐券及盐钞,民间商人用货币兑换到盐券,然后再兑换成盐钞,持盐钞即可到规定的区域进行食盐的合法买卖。(李冠国:《桂林出土南宋铜官印考》,《桂林文博》1999年第1期)邹志谅《南宋“买钞库”印考》(《中国钱币》2002年第1期)认为此印是“买钞库”印。《宋史·食货志》记载“崇宁元年蔡京议更盐法”,崇宁二年(1103)“遂变钞法,置买钞所于榷务所”。又说,“崇宁间,蔡京始变法,俾商人先输钱请钞,赴产盐郡授盐”。邹志谅认为“买钞所”是设在榷务所的收进商人现钱付给为领取盐等实物而用之钞的专门机构。《宋史·食货志》说:“南渡,淮、浙亭户,官给本钱,诸州置仓,令商人买钞”。绍兴四年(1105)正月,“诏淮、浙盐钞钱每袋增贴输钱三贯,并计纲输行在,寻命广盐亦如之”。可知在绍兴年间,商人请领广盐亦是用现钱买了盐钞再去请领的。因此在此域内必然要设置供商人以现钱买盐钞的机构。此印证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为供商人买钞请领广盐,绍兴三年(1133)二月升桂州为静江府,府治在桂林。绍兴八年(1138)在广西实行盐钞法,理应在静江府设有买钞所。此印由文思院统一铸造,归当时设在静江府的买钞所掌用,已使用过,有使用痕迹。
据《宋史·职官志》载:“少府监”和“文思院”都是宋朝管理宫廷手工业的官署,北宋称少府监,南宋并入文思院,职掌“造门戟、神衣、旌节、郊庙诸坛祭玉、法物,铸牌印朱记,百官拜表、案、褥之事”。故南宋官印背款刻“文思院铸”。
11)“宜州管下羁縻都黎县印”
传世官印,上海博物馆藏,见《上海博物馆藏印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8月出版)。
方形,印面篆书阳文:“宜州管下羁縻都黎县印”十字,背面在印钮左右两侧錾刻行书各一行,为“绍兴二十四”“年文思院铸”十字,钮顶刻一“上”字。《新唐书·地理志》载:宜州龙水郡,唐开置,本粤州,乾封中更名。《宋史·地理志》载:广南西路,大观元年(1107)割融、柳、宜及平、允、从、庭、观九州为黔南路,融州为帅府,宜州为望郡。三年(1110)以黔南路并入广西,以广西黔南路为名。四年(1111年)依旧称广南西路,辖州二十五、军三、县六十五,宜州是其中之一州。至咸淳元年(1265年)宜州升为庆远府,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还是宜州。宋代和唐代一样,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州县。《宋史·地理志》还载:庆远府有羁縻州十、军一、监二。庆远府,即原来的宜州,所辖10个羁縻州是:温泉、环、镇宁、蕃、金城、文、兰、安化、迷昆、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说,“宜州管下有羁縻州十余所,其法制尤疏,几同化外。”《宋史·舆服志》提到,绍兴十二年(1142年)官印改铸,“蕃国效顺者,给以铜印。”其中“宜州界外诸蛮乞印,以‘宜州管下羁縻某州之印’为文,凡六十颗给之。”“宜州管下羁縻都黎县印”当是在这种情况下颁给的。据雷坚《广西建置沿革考录》考证,羁縻都黎县属文州,治所在今巴马瑶族自治县和东兰县一带。
(作者:蒋廷瑜,广西博物馆研究员)
摘自《广西文史》2006年第1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