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土特产收购行是城镇直接与广大乡村农林牧副渔矿诸业生产发生业务关系,收购并转销其出产商品(即商品输入类业务)的专业行口,构成城镇经济的重要门市收购部门。晚清民国时期,粤商收购业务在广西城镇工商经济的收购业务中始终占着主要份额,因此,这一时期广西城镇收购行业的主体部分始终主要由广东商人创立和经营。以下,本人将按行种以实例进行考察。
1、谷米收购行
近代广西谷米收购行主要集中在广西的粮食运销区域城镇,即从桂林、柳州、南宁三市的连线以东的广西东半区,包括桂江、柳江、浔江三大流域系统的沿河各县城墟,以梧州为总汇[1]。粤商是该行业中的主角。在梧州:清末光绪年间,鹤山商人梁颂唐开设的西栈、同昌两号,每日向粤港销售从各水路收购的谷米50万斤之巨,竟占当时梧州谷米日销量的50%,仅此两家粮号,销粮量即已占全市过半的份额,而以当时梧州的情形,还有许多粤商商家经营粮食,可知,梧州谷米收购行,几乎全由粤商创建和经营[2]。至抗日战争以后,粤商在桂势力已衰的情形下,1946年梧州粮食业公会会员共85人,其中粤籍仍占38人,本地籍47人,虽略有超越之势,但在资本额上仍然无法与粤商相比[3]。在贵县县城(今贵港市):“县城粮食大户多为粤人”[4],而县城是宾阳、黎塘、横县、兴业本县各米的收购和运销中心城市[5]。又如贵县覃塘墟:与县城粤商大商号恒昌号有“围内”关系的墟客、昆记、有德、合记等等,一批一单可向恒昌号进入青豆、糯米或白米十余万斤[6]。在桂平江口镇:经营粮食收购者“多数是广东人”[7],粤商常常在青黄不接的荒年以屯积的谷米借给农民,到秋收时收取一石还一石七斗的高利率,以高利贷的形式控制农民商品粮的生产。在鹿寨:谷米购运行业始终掌握在粤商手中,因而一旦出现粮荒岁饥,当地拨粮调米悉由粤商,如“前清光绪二十八年,柳州岁饥,粤东广仁善堂发出帐米数千石,运至大湟江口,适值鹿寨米谷腾贵,人心惶惶,鹿寨县商会遂请广仁善堂经理拨米六百石运至鹿寨,以资救济”,使“当时鹿寨民不致流离失所”[8]。在横县横州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经营糯米、豆、谷米、粮食产品者全部是粤东会馆和新天后宫成员[9]。在柳州:晚清民国“本市食米大部分往梧州出广东”[10],米行数十家,粤商一定占着相当比重。据调查,聚集着柳州大部分谷米收购任务的谷埠街,为民国十几年间,广东人首先在谷埠中路收购米粮、豆类等而逐渐繁荣起来。“而这是资本主义商业在谷埠兴起之始”[11]。以上诸城镇是广西谷米收购行业核心所在,由此可知,广西城镇谷米收购行业的主干部分是由粤商直接创立和经营的。
2、柴炭收购行
广西柴炭收购行业的发生地主要限于“桂东南一隅以苍梧为中心之一带地方”,这里“柴林丰富且水运方便,多与人口稠密需柴甚多的广东为邻,故乃成为广西柴炭输出之区”[12]。这一行业大致于19世纪50年代,由惠州客商在梧州建立,当时惠州客商的柴炭行、店号即有十余间[13]。光绪年间,梧州开埠以后,粤商经营的柴炭行则以更大的规模发展,如惠州商人江腾宵于光绪年间在梧州开设饮食店,后来发现藤县、岑溪、苍梧一带农民常常载柴炭来梧州贩卖,船只如织,小饮食店渐形成了柴炭代销店,取名“江和兴号”。始初,柴炭只内销广东,江和兴号还在广东容奇设江万兴号,两年以后,柴炭转为以出口香港、澳门为主,与港商直接挂钩,代为运销,并在香港自设批发商号,业务大为扩展,至1921年以后,港梧之间客货轮增多,每天四五艘,港澳柴商更是径直抵梧州办货。抗战期间中经一段衰落,而抗战胜利以后,港澳市场又出现了求过于供的局面,粤港商人如潮涌梧设立办庄,仅港商就有南和、和发、合兴、西秦、启兴洋等多家,广州办庄也有陈斌、梁振等十数家。港澳轮船公司还在梧州设立分公司,专为出口柴炭商运货[14]。桂平县江口圩在太平天国起义前,也有许多粤商开设的柴炭栏,收购大宣、紫荆的木炭,销往梧州[15]。
3、木材购销行
我们可分三路考查。(1)第一路融县——柳州——梧州路:梧州为广西内陆地区木材收购行总汇,而据民国35年5月1日登记的苍梧县板木商业同业公会会员表统计,粤籍28家,占全行业56%,桂籍24家,其他籍1家[16]。柳州为黔南桂西北战区木材收购行总汇,素有“吃在广州,死在柳州”的笑谚,在柳州购木行业是由粤、桂、湘、黔、闽等省商帮共同创建经营的,各帮都形成了自己的交易机构,如连安堂为黔、湘、桂、闽五省帮的交易机构,安庆堂和永庆堂则为本地人的购木行交易机构,但是,由于杉木商品“销售梧州出广州、香港者……平时占柳市木料的70%强”,所以诸帮之中仍以粤帮为主位。如清末,在当时桂中乃至广西甚至全国同行行业中都“首屈一指”,全国皆知的一家中大型的木材商集团,拥有资本六百万两白银,总部设于柳州。而这个集团就是以粤商为主,赣帮参与联合经营的,粤商显然是其中主角,他们组合情况是:桂林粤商黄汇昌,柳州粤商广和祥、亿兴祥、长安粤商广兴昌、广和昌,贵州榕江县古州厅粤商怡升恒、吴泰洋、启利洋、隆安和,桂林赣商汇裕车,赣商仅有一家,该集团在龙胜厅、全州西延分州怀远县(今属三江)、融县和贵州、古州等处都各自办山场,每年代客购木扎排,顺五排河、桑河、融江放排至柳州转梧州出粤港[17]。由柳州而上至融安、融水两县城墟的杉木行是咸丰同治时粤商抵达后才形成的,当时杉木商号多达百余家[18],而“融江杉木多由广东木客收买”[19]。粤商还发展到买山植杉,在融水“经营这一行需要大量资本,且资本的周转较慢,所以专门经营木材生产的多数是粤籍大商人”[20],其中新会人叶长发是当地头号的木材大商和大山主,仅他一家山林约有百万株之多,约占大苗山全部杉木林的13到23左右,每年砍伐的杉木不下10万株,占有了杉木生意从生产到运销全过程的所有利润。叶长发还在柳州设有屯积木材的总站,在南宁、桂林均设有分站,叶家杉木可直销梧州[21]。此外,其他粤商吴正元、曾冠华、宋安成、梁国权等,也各拥有杉木十几万株以上。显然,粤商垄断了这一县的杉木商路,融江杉木商路构成了广西的主要杉路,据记载,由黔、桂比邻的大洋河出产的杉木,质量高,“约占桂省出口量的50%左右”[22]。仅此一路,粤商已控制了广西城镇杉木收购行业的主要部分。(2)其他两路:广西内陆杉路还有两路,即“恭城河杉木顺恭城河运至抚河,在经梧州沿恭城、平乐各埠均有销售,然大多运至梧州,渐销广东各埠,此区杉木出口约占桂省杉木出口总量1/4”。另外,又有贺江杉木“多产于粤桂边境之都江、川垌、大宁、桂岭各区……此区杉木之集中地为桂洲村,于此扎排后,约至广东开建,再行销粤省各埠”[23]。粤商入抵较之融安、融水更众,该二县城的购木行当然也多由粤商经营。(3)沿海海路杉路:如合浦枕木收购行,也为粤商营造。20年代粤商华侨为主的新宁铁路公司兴建广东省新宁铁路,建路初期(1906年~1927年)所用枕木都来自加拿大及菲律宾,成本昂贵,手续周折,那时该公司董事之一、香港益泰号靛庄的老板陈宝琛,在经营合浦蓝靛的转口、出口业务中,得悉合浦及附近各县盛产松木,河流畅通,海运顺利,松价低廉,具有生产及运输铁路枕木的较优条件,于是该公司决定全部改用合浦枕木。1927年底香港的“益泰号”与北海的“合益号”、廉州“庞福来号”合资创办铁枕“福安公司”于廉州,并在新宁铁路斗山站、合浦县木寨江口、钦州长墩设收发站,与新宁铁路公司签定合约,形成了市场的固定供应关系。1927年~1937年间,合浦共运销枕木20万条,为新宁铁路公司节约枕木成本费用几十万元[24]。综上,广西城镇大部分地区收购行业可以说主要都是粤商创建经营的。但也有局部地区例外,如富川、富阳街开设木行或者入山购木的都是湖南人,但是他们的收购量有限,不是出口港粤,而主要是就近供应贺县平桂矿场的建设用料,数额微小,地域狭小,远不足以改变收购行业的总体上的“无东不成市”格局[25]。
4、蓝靛收购行
广西蓝靛行业主要集中在桂东南和南部沿海城镇,蓝靛商品的广东走向决定了这一行业主要由粤商营造。在桂南沿海合浦:该行“为清末民初廉州最大行业”,商店多荟萃下街,向有靛行之称。主要收购乐民(今属浦北县)、石康、南康、福成等墟镇农民种植加工的蓝靛,从海路运销广东、香港、上海及内地各染织厂,而经营者“以广府人为多……,且属执掌牛耳者”。[26]在桂东南:桂平县新墟:直至太平天国前夕,桂平县紫荆山花雷一带,蓝农还没有东主,多是自种自卖,上市很不正常。广东蓝行商人在新墟创立收购行后,到光绪年间紫荆山区蓝农剧增,另外该区蓝农多为广东移民,多有由蓝农而转化为蓝商者,这也是粤商创建蓝行相当普遍的情形。例如,黄珠川先生的祖父,在道光年间,由广东搬来紫荆山蒙冲种蓝,后来又转而为商,在新墟开设耀和蓝靛行,纯粹做蓝靛生意。种蓝人种出的蓝制成靛,便挑到新墟由耀和行代卖,收回3%佣金[27]。在平南、贵县、玉林、北流等县区,“种蓝人多是广东上来寻食没有地方落业的客人”[28],其中,当有不少类似耀和行那样的善经营者,转化为蓝商,成为当地蓝商的基本来源。广西蓝靛以玉林县兴业出产最良,19世纪末,以兴业蓝为主的玉林蓝(含北流、陆川、兴业)经粤商之手“俱经北流江,贩运广东,苏杭人通谓北流靛”[29]。在兴业,清末民初,由粤商包揽经营的蓝靛收购行,竟成为兴业城镇行业中的核心行业,从光绪初年起,由于粤商在兴业开设许多蓝行,每年都有从广东向兴业注入的巨额毫银,兴业因此而称“银瓮之区”,资金流量巨大,经济十分活跃,这奠定了粤商资本向蓝靛手工业大面积渗透的前提[30]。
5、玉桂收购行
玉桂又称肉桂。玉桂产区也规限着玉桂收购行主要集中于广西桂东南城镇,而玉桂主销省港的走向,决定了粤商是广西该业的经营主体。在梧州:民国12年,与港庄联合经营的粤商桂皮商号计有20余家,运销香港的桂皮成品总额达800万斤[31]。至1926年~1927年香港海员罢工以后,粤商收手,该行业即呈萎缩,经营者仅剩两家,到1933年,参与桂皮收购业商户仅3家,但全为粤商[32]。在平南县:光绪八年时,平南桂皮就全赖“东商贩运”。1942年~1948年间,在玉桂主产区墟镇六陈,有名的桂庄先后共有11间,粤商开有华强、和兴、新记、成发、均昌、和盛、妙和安共7家,“垄断了平南玉桂的出口”[33]。六陈粤商桂庄主要是收购容县的石头、桂平的罗秀、中和、油麻、麻垌、勒竹的桂品;在另一大墟镇大安,桂庄4家全为粤商,主要收购藤县边境和平南大安、大坡、富藏一带的桂品[34]。可以说,玉桂收购行全由粤商所垄断。
6、油糖类收购行
广西油行各县均有,而糖行较多的主要集中在贵县、柳城、宜山、邕宁、武鸣、桂平、藤县、贺县、富川、恭城。油糖行也主要为粤商经营。在梧州:民国22年,食油行已知籍贯商家13家,全为粤商。在桂平江口:太平天国起义前期,经营油糖的“多数是广东人”,所收购的大量花生油,全是转售于广东客商来船,鹤山船每年有十几二十艘船到此运油,每船可装油二三十万斤,多可达五六十万斤”[35]。在玉林:光绪年间,广东商人,“以蓝取靛,花生取油,甘蔗取糖,三者为大宗,岁得厚利”[36]。在邕宁县蒲庙、那莲:所盛产的白糖“贡尖糖”经粤商设在蒲庙的片糖行收购、运销港澳等地[37]。湘商也时有来蒲庙扯销,但为数不多,在糖品重要产区柳城乡大埔镇和龙头街,榨油、贩糖者都是广东商人,如龙头街的张氏、大埔镇杨家颇为典型[38]。在贵县城关:南海商人正泰号开设了一家,咸丰同治年间,拥有十几万两资本白银,是城关最大的油行之一,常在宾阳、黎塘收购花生就地榨油运回贵县,转售柳州、广州,后来又向榨油手工业渗透,在黎塘、宾阳开有三间榨坊[39]。只是在柳江以北的广西地区,油糖行才较多的被湘商、赣商所操纵。如在柳州:湖南帮商人也经营糖油向湘鄂出口[40];又如融安县的长安片糖每年都由湖南、湖北各商北运,名扬湖广,百余年不衰。另外,在恭城种植甘蔗榨产黄糖,向外运销的又多是福建商人[41],但是这些局部改变不了糖油行总体上的“无东不成市”格局。(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张培刚.《广西粮食问题》[M].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七年.52.
[2]侯雅云.《从“四大富商”的盛衰看梧州的资产阶级》[A].《梧州经济选辑》[C].1986.
[3]《梧州解放前粮食业公会会员名册》[Z].
[4][5][6]郑开基.《贵县工商史概况》[A].《贵港市文史资料》第十四辑[C].
[7][9][13][15][27][28][35][39]饶任坤等.《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全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41页;42页,41页;36页;41页;34页;42页;42页.
[8]《榴江县志》第二编社会[M].民国二十二年.
[10][40]柳州市人民政府.《调查研究》(工商专辑)[R].1950.
[11]1987年4月23日陈欢华等在柳州各街调查笔录.
[12][31][32]潘载生.《广西大宗出口贸易调查报告》[R].民国二十二年十二月.
[14]陈铁.《柴炭出口业琐纪》[A].《梧州文史资料》第三辑[C].
[16]该表现存梧州市工商联.
[17]《柳州文史资料》第六辑[C].194.
[18][20][21]《广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2-13.
[19][22][23]张先辰.《广西经济地理》第四章[M].民国三十年.
[24]庞松辉.《抗战前十年合浦铁路枕木产销概况》[A].《合浦文史资料》第二辑[C].
[25]《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M].
[26]邓敦衍.《清末民国期间合浦县商场简况》[A].《合浦文史资料》第六辑[C].
[29][36]光绪年《玉林州志》卷四,物产[M].
[30]覃义炯.《清末民初的兴业蓝靛》[A].《玉林县文史资料》第四辑[C].
[33]林树棠.《辛亥革命在平南》(打印稿)[Z].
[34]莫大等.《六陈玉桂》[A].《平南文史资料》第四辑[C].41.
[37]农浩.《县城蒲庙镇概况》[A].《邕宁文史资料》第一辑[C].
[38]刘道超.《广西柳城县大埔镇龙头乡客家历史经济考察》(打印本)[Z].
[41]《恭城黄糖发展史话》[A].《恭城文史资料》[C].1988.第1期.
摘自《广西地方志》期刊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