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为了督师北伐,于1921年10月17日、10月29日和次年4月16日三次驻节广西梧州。为什么孙中山要三次经过梧州?梧州在孙中山北伐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本人就此发表浅见,请领导和专家们赐教。
一、孙中山十分重视梧州的战略地位
孙中山很早就重视梧州的重要战略地位。在辛亥革命时,先后派同盟会骨干甘绍相、区笠翁、刘崛等到梧州创办《梧江日报》、《广西日报》,宣传革命主义,建立同盟会广西分会,使梧州在华南率先响应武昌起义,宣布“独立”,脱离清廷的统治;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以梧州为中心,全面改造西江的计划。随后,委派女婿戴恩赛任梧州市政厅厅长。在1921年至1922年北伐中,孙中山更看重梧州的战略地位,表现在:
(1)有一个英明的决策,就是特设立“梧州善后处”,任命李济深为处长,由梧州善后处贯彻其“桂人治桂”方针,全权处理梧州及上游各地善后事宜,继续完成“进军广西,消灭桂系,统一两广,再挥师北伐”的战略任务。从1924年3月5日成立到次年10月20日正式结束,在1年7个月的时间内,梧州善后处先后办了几件大事:①联沈灭陆。李济深、黄绍、李宗仁联合投降孙中山的沈鸿英,共同打击东山再起的陆荣廷,结束了陆荣廷在广40余年的统治。②讨伐沈鸿英。消灭陆荣廷势力后,沈鸿英有囊括广西全境的野心。李济深处长率粤军第一师、第三师(郑润奇任师长)各一部围攻桂江、富贺方面的沈军。最后,粤桂联军把沈军残部消灭于桂北边境。沈鸿英逃往香港。③驱逐唐继尧。孙中山北上逝世后,云南军阀唐继尧准备从梧州下去攻占粤。李济深部镇守梧州,广州胡汉民代帅派驻粤滇军范石生部入桂增援,与李宗仁、黄绍、白崇禧合力把唐继尧主力消灭于柳州、庆远一带。1925年7月23日,占据南宁的滇军也被赶走,广西终告统一。
(2)率3万北伐大军北上和东下,三次经过梧州,使梧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沾上了一份光彩。
孙中山看重梧州的原因主要是:梧州的军事地理环境较好,有助于实现北伐战略部署,从而决定了其战略地位的重要。主要体现在:①地理位置优越。梧州刚好位于两广的中心,若以梧州为圆心,以300公里长度为半径,在两广画一个大圆圈,其圆周内包括了广东的韶关、广州、香港、湛江和广西的北海、南宁、柳州、桂林等主要城市。也就是说以梧州为中心,梧州到上述各城市的距离大致相近,坐镇梧州,就可以方便地指挥调度两广的政治军事行动。②交通通讯条件好。梧州位于浔江、桂江、西江三江汇合处,自秦代开通灵渠以来,梧州就是水上交通的枢纽,从梧州往北,可通长江流域,以至中原地区;从梧州东下,可到广东、香港,以至海外各地;从梧州西上可到桂平、柳州、南宁、龙州、百色,以至云贵等地;从梧州南下,可通过北流江,经鬼门关转南流江,到钦州、廉州,以至海南岛等地。由于水运枢纽的作用,加上梧州已建有长波电台和通讯线路,使以梧州为中心,指挥调度两广的军事行动成为可能,而且十分方便。③经济条件优越。梧州是广西近代的经济中心,是广西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在20世纪初就能够制造内河轮船;商业发达,是广西“士商荟萃之所,百货出入之枢”,有“小香港”之称;梧州的工商业资本均占广西工商业资本60%以上;金融业发达,广西银行曾两次设在梧州,即使总行不在梧州,梧州的金融业(银钱业)资本和营业额仍占广西金融业的大部分;进出口贸易兴旺,大量的粮食、土特产、矿产、禽畜等从梧州出口,大批的棉纱、棉布、火柴、火油、机械产品等从梧州进口。1921年梧州进出口贸易总值为1164.65万关平银两,占广西三关(南宁、龙州、梧州)总和的82.81%。[1]梧州的经济地位非常重要,谁占有梧州,谁就掌握了广西的经济命脉。④政治和人口状况较好。在20世纪初,梧州人的祖籍80%来自广东,语言和生活习惯和广东人完全相同。梧州人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受广东人的熏陶、影响很深,经济、交通等方面与广东交往十分密切。所以,广东人洪秀全搞太平天国革命,康有为、梁启超搞变法维新等都对梧州有影响,特别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对梧州影响更大。梧州人民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特别是对孙中山的北伐壮举衷心赞成、拥护和支持。
二、梧州在孙中山北伐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1、梧州是决定北伐全局成败的第一个战略重镇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立即准备北伐。北伐的战略部署是:先进军广西,击败桂系,统一两广,再挥师北伐,“自桂出发,取道长岳,会师武汉,直抵幽燕”,[2]志“在统一中国,造成完全独立之新国家”。[3]孙中山北伐的第一步就是“进军广西,击败桂系”,从广东进军广西,首先必须攻占桂系重兵镇守的广西的东大门、华南的战略重镇梧州。能否攻占梧州,决定着整个北伐全局的成败:因为攻下梧州,就会顺利消灭桂系,北伐才能顺利进行;如攻不下梧州,桂系就会挥师东下,重占广东,广东革命政府就会垮台,根本不可能进行北伐了。绕过或不攻梧州,成不成?不成!非要攻占战略重镇梧州不可!因为当时桂系首领陆荣廷在梧州及两广边界一带驻有数万重兵,正在密谋开始进攻广东,形势非常危急。粤军为攻下梧州这个战略重镇,施展了诸多计谋,采取军事进攻和政治分化相结合的方针,炮弹银弹齐发,先从桂军内部攻破,派人说服广西巡防队副司令刘震寰附义,又用10万元港币重金收买攻粤总指挥韦荣昌。于6月26日顺利进占梧州。梧州这个东大门被打开后,桂系全线动摇,粤军在3个月内消灭了桂系主力,初步平定了广西,为孙中山督师北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梧州是督师北伐前进的基地孙中山大量的北伐准备工作是在他到梧州后,运筹帷幄,积极进行的。主要有:(1)孙中山从梧州去南宁,动员、说服陈炯明参加和支持北伐。但陈炯明百般拖延、阻挠,不予支持。(2)在梧州组建北伐行动大本营,具体负责指挥北伐军的行动。(3)向梧州人民,向国内外宣传北伐壮举。(4)指挥调动军队。如召李福林来梧州,委任李福林为第三军司令,率部赴韶关,准备北伐。(5)联络各方力量支持北伐,如联络段祺瑞、张作霖,南北夹击直系曹锟、吴佩孚等。(6)派兵征剿桂江沿途的桂军溃兵游勇,为北上扫清道路。(7)筹集军饷。孙中山派廖仲恺回广州与省财政厅厅长马育航会商,将烟、酒、印花税抵押,筹款200万元为军饷,还派人到香港借款等。(8)大量征雇船只。孙中山通过梧州商会和部属多方征雇准备北上桂林的船只。
1921年11月14日、15日,孙中山率北伐军分水陆两路从梧州出发,沿桂江及两岸浩浩荡荡北上,“300多艘船队从早上9时开行”“(孙)先生和陈少白、胡汉民三人同船,船桅挂着枝小红旗,使易于识别”。[4]船队前后达七八里长,蔚为壮观。梧州确为孙中山督师北伐前进的基地。
3、梧州是北伐军的后勤中转站梧州作为北伐军的后勤中转站,主要体现在:(1)提供大批的军粮和军用物资。据粗略统计,北伐军到梧州、桂林、后转赴韶关的200天内(1921年10月17日至1922年5月8日),约需军粮600万公斤(按40000人×200天×每人每天0.75公斤计),若全由梧州供应和补给的话,梧州完全可以解决。1921年间,仅梧州三四十家平码行售往广东的谷米每月超过1000万斤以上。[5]梧州1个月的谷米出售量就可以满足北伐大军6个月的用粮需要。(2)中转款项和人员。1921年11月26日,孙中山致电梧州仍设行营,专职北伐的后勤中转工作,并促廖仲恺筹款数十万解梧州应急,稍后,廖仲恺即筹得20万解梧州。12月10日,孙中山决定在梧州设大本营办事处于西门,令粤军司令行营余耀华为主任。当时大批北伐人员和军用物资从梧州转运上桂林前方,例如宋庆龄、蒋介石、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就是经梧州转往桂林的。华侨捐助的物资也是经梧州运到桂林的。(3)提供军运船只。孙中山北上桂林时总共征雇了300余只船运输大本营官员、警卫团和辎重大队等。从桂林改道韶关北伐,3万大军下到梧州时又征雇700余只船,连娼妓住宿、开业的花艇等也征雇了,一时间“娼寮歇业”。北伐军乘这批船到三水而上北江或下广州,后转到韶关北伐。(4)召开军事会议。1922年4月8日,孙中山指令各军集中梧州待命。16日,孙中山、许崇智、胡汉民等抵达梧州,随即召开军事会议,并电召陈炯明与会,陈拒不出席。孙中山甚怒,不得不决定免去陈炯明的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内政部长3个职务,仅留陆军部长一职。当时,蒋介石、许崇智、吴忠信等将领曾提出讨伐陈炯明,但李烈钧等认为陈叛逆劣迹还不明显而作罢,故一致同意改道从韶关出师北伐。20日,孙中山、胡汉民、魏邦平等乘江汉舰离梧赴粤。
三、梧州人民在北伐中的重要作用
梧州在孙中山北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是指梧州战略重镇的地位和作用,还应该包括梧州人民在北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梧州人民积极支持北伐1921年10月至1922年4月,孙中山率领3万北伐大军从梧州北上桂林,后又从桂林下梧州转往韶关,均曾在梧州生活、工作、补充军饷等,都得到梧州各界人民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先后共征雇1000多只船,得到了有关部门、船主和船工的积极支持响应。
孙中山逝世后,国共合作的国民政府继承孙中山的革命遗志,继续进行北伐,梧州人民更加热情支持。1926年6月22日,梧州各界群众1万余人冒雨在市公共体育场举行赞助北伐大会,大会由中共梧州地委书记、梧州民国日报社主任谭寿林宣布赞礼,第七军军长李宗仁、广西全省绥靖处会办黄绍、第七军苏联顾问马迈也夫参加大会并发表演说。当晚,革命青年剧团演出革命戏剧,慰问北伐的将士们。当时第七军集中3个师到桂林准备出师北伐。设在梧州的广西宣传员养成所派出一批学员随军北伐,其中学员陈桓乔、毛永善等参加北伐军宣传队当宣传员;教师李乃钅常组织广西女子北伐义勇队,在战场上救死扶伤;另一批学员在第七军政治部主任黄日葵(中共党员,负责留守后方)带领下,组成慰问团,到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战场进行慰问,并作宣传鼓动工作。
2、梧州人李济深在北伐中的突出贡献(1)为统一广东、奠定北伐后方而征战。陈炯明公开叛变后,李济深(当时任粤军一师参谋长)遵从孙中山指示留在一师坚持工作。1923年初,李济深率领一师反戈一击,配合西路讨贼军打进广州,赶走陈炯明;5月,李济深收复被军阀沈鸿英部属黄振邦旅占领的肇庆;6月,李济深部进占梧州。李济深先后兼任西江善后督办和梧州善后处处长,积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新桂系李宗仁、黄绍、白崇禧统一广西;1925年6月,李济深亲率粤军第一师平定军阀刘震寰、杨希闵在广州的叛乱;10月初,李济深(时升任第四军军长)任东征军第二纵队队长,率第四军主力12000多人,参加第二次东征,与友军配合,全歼陈炯明反革命军队;11月,李济深奉命南征,到次年2月,把号称5万人枪的军阀邓本殷叛军全部消灭。李济深为统一广东立下赫赫战功,为北伐大军“出师北伐”创造了良好条件。(2)为留守北伐后方出力。1926年6月,李济深继续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兼北伐军后方留守总司令,留守广州。李济深一方面负责指挥广东7个警备区,保障北伐后方安全,另一方面负责组织人力物力源源不断地支援北伐前方,保证北伐军的军需供给,使北伐大军无后顾之忧。(3)指挥北伐军,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1926年夏,李济深派副军长陈可钰负责指挥第四军两个师和叶挺独立团共1万多将士参加北伐,进军两湖,激战汀泗桥、贺胜桥,攻克武昌,消灭了直系军阀吴佩孚的主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9月初,李济深奉命出征江西,与皖系军阀孙传芳10万大军激战于赣州等地,经3个月鏖战,终将孙传芳主力消灭。李济深指挥的“铁军”,在北伐战争中战绩辉煌,战功卓著。
从上述的史实可以看出,梧州在孙中山北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明显、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毅主编.梧州大事记[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116.
[2]大总统出师北伐通告[N];广州:民国日报,1922320.孙中山全集[M].(6).中华书局,1985.93.
[3]孙中山.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A].孙中山全集(6)[C].中华书局,1985.119.
[4]尚明轩等编.孙中山生平事迹追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46347.
[5]梧州文史资料[Z].(2):10.
摘自《广西地方志》期刊200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