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帝舜生戏,戏生瑶民。”这是关于瑶族最早的记载。瑶族根据族源、语言、生活习俗的不同,分为很多支系。金秀瑶族自治县则有茶山瑶、盘瑶、坳瑶、山子瑶和花蓝瑶等五个瑶族支系。
瑶族先民自古依山而居,村落大多坐落在高海拔的山脚下,所以瑶族民居便有了“山地不平我身平”的建筑特色。
金秀瑶寨大多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形成半坡聚落。瑶族寨门,或砖、或竹、重檐翘角、雕门画楣,颇具特色。穿过寨门,一幢幢独具民族风格的房屋依山而建,显得古朴大方、格外美丽。
金秀镇的金秀村和六段村,是茶山瑶民的最大聚居地之一。其住宅大都为两层木楼。门面和吊楼部分,雕龙刻凤,涂油抹彩,好似一顶花轿悬挂在山中。房屋特点就是门多雕刻多。正门头门匾雕刻精细、庄重;吊楼、屋檐、门裙扇板饰有龙凤鸟兽及花木兰草浮雕;檐墙绘有彩画;神龛饰有浮雕和镂空雕的龙、凤、麒麟、狮、雀、梅兰等图案,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清静的吊楼是成年姑娘社交活动的场所。每当吊楼披上了朦胧的月光,姑娘们便在一起绣花织带。有心的小伙子在巷道里以歌代话,表达自己的爱意。如果来者是姑娘的意中人,吊楼的门就会在歌声中悄悄打开,这时勇敢机智的小伙子就会灵活地攀木而上。这就是茶山瑶著名的谈情说爱方式“爬楼”。
古占村是山子瑶聚居的瑶族村寨,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民居依山而建,成台阶形结构,气势雄伟壮观。鱼鳞似的民房掩隐竹林中,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村内桃红李白、蕉绿竹翠、八角飘香,家家建有生态型的旱厕。巷道为一米宽的石阶步道,整洁卫生,房屋多为夯土瓦房,古色古韵。村周围群山拥翠,郁郁葱葱,空气清新,环境幽雅怡人。
门头村是花蓝瑶聚居的村庄,花蓝瑶传统民居建筑一般都建在溪流两岸,部分建在山腰中。房屋墙体采用青砖或夯土墙,灰瓦坡顶;厅门和院门的门坎用石木建造;房子窗户的外层有木花隔,内层为玻璃窗;堂屋正面有木制神龛墙,门窗檐顶盖,采用木结构或是灰瓦小坡面,并悬挂雕刻木匾。建筑风格充分反映了门头村乡土风情和历史传统。
门头村具有独特古雅的民族文化,保持了花蓝瑶特有的建筑风格、服饰配饰、语言交流、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歌舞乐器、生产用具和社会组织等。这种泥瓦房已有大约800 年的历史。村寨四周古树参天,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瑶族古建筑充分体现了追求和谐、道法自然的理念,建筑与山寨、山形互相呼应、错落有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布局上,村寨建设依山而建,不破坏山体,且考究历史沉淀,梳通村落肌理,使各项建设依存于原生态环境,便于延续村落历史,保存家庭记忆,家家相连,正是“一家有事百家帮”的民居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民族意识的变迁,如今,在瑶寨的旧宅群中,已出现钢筋水泥结构和高耸的洋房建筑,与旧有的房屋形成了极大的时代反差。而这极富民族特色的屋群,在冰冷的现代住宅的映衬下,更显温婉柔曼,别具风韵。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人生。” 坐落在大瑶山腹地的一个个瑶族村寨正是瑶族人文历史最全面、最完整、最生动具体的体现。是研究瑶族文化最理想的地方。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说:“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
当你爬上瑶寨木楼,是否也想唱上一支山歌,寻找和回忆心中那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