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26日,武宣片区建立了15个人民公社,9月中旬,又把15个公社并为2个大公社即干劲冲天人民公社和红旗人民公社。
早在1956年,石龙县(由武宣、象州两县并成)就建立185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97%,全县实现农业生产合作化。县委提出“关于包工包产的作法与意见”,制定合作社的章程,搞好劳动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搞好财务管理,建立和健全财务制度,搞好林木、果树等生产资料折股入社工作;制定季节劳动定额,推行个人按件计酬制;搞好包工、包产、包资,超产奖励工作等。一年来高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已取得很大的成绩。尽管上半年在生产指导上有偏差,下半年受到十几年未有的旱灾,全县的粮食作物产量仍达1.49亿公斤,比上半年增产0.74%,增产较多的社有90%的社员增加收入,显示了农业生产合作化的优越性,有效地鼓舞了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进入1958年,根据中共中央南宁会议和成都会议精神,县委提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争取社社增产,样样丰收,十年规划一年完成,保证粮食亩产八百斤,争取一千斤县。这种脱离客观条件的臆想和冒进,使农业生产高指标、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生产风、干部特殊化风、强迫命令风、五统一五集中等左倾错误,严重地在全县范围内漫延泛滥。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石龙县贯彻执行党的总路线,开展“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全民大炼钢铁,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修筑公路、发展各项事业。但也提出了不切合实际,追求高指标,超越客观条件,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口号。提出“实现亩产万斤县、人人万斤粮、力争全国第一”,大搞“卫星田、万斤垌”样板,推广“高密植移兜并块”经验,导致当年粮食比1957年减产9%。
为保证实现千斤县,县委特制定对国家机关干部,农业社干部及全体共产党员奖惩规定,开展插红旗拔白旗运动,把不同意高指标的人,称为“观潮派”或“秋后算帐派”,立作白旗要拔掉。
8月24目晚上,石龙县召开广播大会,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当月在北戴河召开的扩大会议精神,号召全县迅速实现人民公社化。仅两天时间,该县武宣片区15个乡实现人民公社化,划为一乡一社,实行政社合一。9月中旬,又把15个公社并为2个大公社,即干劲冲天人民公社和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3月,转拆分为武宣、河马、东乡、三里、五福、金鸡、黄茆、二塘、大琳、思灵、禄新、马步、桐岭、新龙、通挽15个公社。
运动一开始,各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财产和社员生活资料、自留地、私人房屋基地、牲畜、林木等即归公社所有。人民公社作为统一生产、统一分配单位,力争三五年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结果出现了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在公社范围内实行贫富拉平、平均分配,对生产队的劳力、某些财产和产品实行无偿上调)。全县以村或生产队为单位办了1580多个“吃饭不要钱”的公共食堂,按月发工资(每劳力2至3元,发了两个月)。人民公社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这期间,由于一度夸大主观能动性,盲目追求高指标,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出现了严重的“五风”,全县和全国一样,开始孕育连续3年的困难局面。
12月上旬,县根据中央北戴河扩大会议精神,对全年粮食高估产,原报全年粮食总产达到38488万公斤,比1957年增产207%,平均每人有粮食972公斤(1957年每人有粮346公斤),这种有悖常识的大幅度增产的假象,上上下下的有关部门和领导竟然深信不疑。同月,通挽公社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公社,国务院总理签发了奖状。由于粮食产量浮夸,造成粮食紧张、生活困难的严重恶果。
1959年2月25日,5000人与会的县、社、队三级干部会议在二塘公社樟村召开,核实1958年粮食产量,反瞒产私分,完成高估产、超征购任务,造成不良后果。如实估产的队干部,被会议定为瞒产私分分子并加以批斗。通挽公社通颜联队会计覃某某,因不堪负“瞒产罪”而寻自尽。与此相反,该公社进步村虚高估产有功,获奖几辆新自行车,不过时隔不久,其食堂就揭不开锅,原形毕露,奖品又被收了去。
3月22日至4月5日,县召开8000多人五级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郑州会议精神和区党委六级干部会议决定,解决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和纠正共产风,讨论确定以原高级社(改称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人民公社三级核算,由会前31个公社确定为33个公社,大队由205个确定为276个基本核算单位,生产队由1318个确定为2028个,食堂由1583个确定为1973个。食堂每天伙食配给,劳动力半斤米,老人和少年0.375斤(当时的16进制6两)。后来无米下锅,食堂散伙,清明节之前,农村人民公社“吃饭不要钱”的短暂历史正式了结。
5月29日,县对1958年粮食数字进行最后核定15670万公斤,比1957年增产25%(1957年基数是12500万公斤),取得较好的收成。1957年风调雨顺,而1958年则属大旱之年。
7月1日,县委颁发“关于当前农村工作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确定以生产小队为核算单位,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返还社员自留地。贯彻劳逸结合,按劳分配,彻底克服两个平均主义,纠正共产风。
1959年至1961年,社员经常以野菜、树叶、树皮、树根、水藻、小球藻、米糠、牛皮革、“瓜菜代”顶餐充饥。有的老人因吃糠引起便秘;桐岭初中梁老师,因学生做野菜粑粑忘记分给他,颇有微词。全县由于缺粮造成营养不良,患干瘦、浮肿、子宫脱垂、腹泻等病达22565人,还出现了非正常死亡现象。县党委和县人委派出200多名工作队干部和160多名医务人员,拨出专款和大批物资,对群众进行救济和防病治病工作。各公社以片或大队为点设立临时医院和营养食堂,收治重病号,采取药物治疗与营养补充相结合,控制了疾病蔓延,减少了非正常死亡现象发生。石龙县办营养食堂共用去大米83.5吨、黄豆15.3吨、食糖11.25吨、食油3.12吨、花生麸5.44吨、米双酒3.75吨。
1962年3月,国务院批准恢复武宣县。
这年春天,武宣县全面实行以生产队(原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即所谓“三级(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所有、队(生产队)为基础”。此后几年,农业生产没遭受新的人为大起大落折腾,社员生活勉强维持。
1969年,作为农业学大寨的形式,全县兴起自然村拼队风,同一自然村的所有生产队拼做一个联队,别名大寨队,原生产队称“作业组”,以联队为核算单位。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思潮再一次发作,生产力再遭破坏,幸好联队存活时间不长,维持1年多便恢复原生产队核算。然而生产队不可避免地接下了联队恶果,再陷饥荒,吃木薯过日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