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之夜,盏盏河灯次第点亮,声声山歌婉转悠扬,资源县河灯歌节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资源是汉族、苗族、瑶族等多民族杂居地,各民族习俗相近又各具特色。源于湘楚文化的河灯节,与当地苗族七月半歌节相融合,形成了在县城举行的农历七月半河灯歌节。
相传,放河灯起源于资源县城合浦街。自古以来,资江就是沟通湘桂的重要通道,而合浦街是湘桂往来客商的聚散地。
据史书记载,唐宋年间,合浦街从湘楚传入“盂兰盆会”的习俗。每年农历七月半举行“盂兰盆会”,超度历代宗亲,以及不幸丧生水中的船夫、排工,并放莲花河灯祭祀祈福。传说,七月半这天所有游荡的鬼魂,都期盼能寄身在亲人燃放的莲花灯里,渡过阴暗的河流去投胎。至清代,合浦街年年组织放河灯活动。沿岸人们通过放河灯,一为水中亡魂照亮“天堂”之路,二来祈祷两岸人民年年如意,岁岁平安。此习久演成俗,被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
歌节则起源于五排地区的烟竹村。宋代,杨氏苗族为避兵乱迁居烟竹村,垦荒开地,子孙日渐兴旺。苗族人民性喜唱山歌自娱,七月半祭祀先祖之际,苗民聚集村头地角,对歌取乐,年轻男女则借歌传情,渐渐约定成俗。五排四村八寨各族民众得知烟竹有歌会,也自四面八方赶来凑热闹,日久成了烟竹歌节。
1995年,资源县将这两个时序相同、形式内容相近的传统民俗文化节日合二为一,整合为“七月半传统河灯歌节”。2004年,国家旅游局把资源县河灯节列为“全国百姓生活游”十大主题活动之一。2008年,河灯歌节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到农历七月半,资江两岸家家户户糊河灯,捻灯花,热闹的场景堪比除夕。夜幕降临,资源县城八角亭至风雨桥河段被围得水泄不通,各族民众及游客云集于此,参与古老的漂放河灯仪式。
礼炮雷鸣,烟火绚烂。伴着悠扬的山歌声,人们将一盏盏色彩艳丽的河灯沿江漂放,以唱歌放灯寄托缅怀先人、消灾避祸的情思,祈祷先人庇佑子孙。由于放灯人的祈愿不同,所放的河灯也是五花八门。生意人的聚财灯、年轻人的事业灯、情侣们的爱情灯、学子们的智慧灯、老年人的延寿灯,无一不蕴含着深刻寓意。
千万盏河灯承载着祝福与祈盼顺流而下,与风雨桥上的霓虹交相辉映,满江流光溢彩,蔚为壮观。
河灯花式繁多,多取福寿之意,有龙凤献瑞、宝莲赐福、麟趾呈祥、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等。
过去,最早的河灯叫糠灯,灯盏用糠皮蒸制而成,灯芯是莲梗用糠油和米麸粘制成的。后来,又有了桐油灯,灯芯用棉线,但由于费事不经济,又逐渐演变出更为美观的莲花灯、宝塔灯、鲤鱼灯、船花灯等,资源河灯的工艺和材料也不断改进。用竹条作骨架,用特制的防水纸糊面,并在灯的四周配有山水、人物、花草等,精巧别致。
山歌擂台赛同样是河灯歌节的重头戏。节日期间,资江河畔搭建起大型歌台,各地汇聚而来的山歌好手们同台竞技,用山歌表达情感,用山歌咏叹生活。每天数千名当地群众和中外游客一起,现场感受悠悠山歌的无穷魅力。人们听山歌、评山歌、唱山歌,整个县城化为歌的海洋。
资源县山歌唱腔达26种之多,保留和发扬了山歌热情、悠长、淳朴的原生态特质,反映了文化风格上的不拘一格。2010年,资源县苗族山歌调、瑶族山歌调分别列入广西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资源河灯早已不再是祭祀的专用品,人们开始用它来表达心中良好的祝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出的河灯歌节,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第十七届河灯歌节开幕式舞蹈
河灯节烟火流光溢彩
样式繁多的河灯
参加河灯歌节的苗族青年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