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湖南、贵州交界的群山之中,分布着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侗族。根据史料的记载,侗族是古越人的一支,秦称“黔中蛮”,汉称“武陵蛮”,三国称“仡”,唐称“僚”,唐宋时期侗族地区作为中央王朝的羁縻州,“峒”作为该制度的基层行政单位,开始有“峒”、“洞蛮”、“洞僚”之称,元明清之后,有关“洞”的称谓渐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侗族”。侗族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侗族是本地土著发展为侗族,第二种说法是侗族来源于广西梧州,第三中说法是侗族来源于江西吉安。三种说法都表明侗族是经过民族融合发展起来的一支民族,侗族文化是经过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却创造了侗族大歌、鼓楼、风雨桥等一大批优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侗族文化的传承更多依靠的是物质文化和精神信仰。他们的村寨大多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因此桥便成了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侗区的桥千姿百态,而最有特色的是风雨桥。侗族风雨桥,作为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为侗族的象征。本文探讨风雨桥文化,进而更深层次去了解侗族。
一、风雨桥的来历
“风雨桥”在建筑史上称为廊桥或楼桥,俗称花桥, 又称“福桥”。“风雨桥”是1965年郭沫若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桥题诗——“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以后,才广为流传的。廊桥起源于公元三世纪初,现存于我国西南、西北、华东部分地区,种类繁多,风格各异,而最具规模、最具特色的,首推侗族风雨桥。这种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廊内有长凳可供过路人休息,桥的两侧还有栏干,可以倚靠。因桥体多屋檐重叠,刻意装饰,通身绘有彩画,故又称“花桥”。侗族风雨桥一般用大青石作桥墩,桥身为杉木结构,由桥梁、桥廊、桥亭组成,风雨桥一般长五六十米,宽四五米。桥台上为长廊,长廊中绘有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奇花异草为题材的五彩绘画,既增加了桥的美感,又增加了桥的艺术价值。侗族风雨桥另外还有对联、匾额和题词等,侗乡的风雨桥不仅可使人过桥、休息、避风雨,还可使人欣赏到侗家艺术。
风雨桥多建在村头寨尾,起着“保风水,护村寨”的作用,桥的中间阁楼往往设立神龛,神龛边必须背靠下游,面朝上游,这样神灵才能镇桥护寨。
二、现存著名风雨桥
1.三江岜团风雨桥
岜团风雨桥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北的独峒乡岜团村南的孟江河上,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桥面长50米,二台一墩三亭,桥面分人行和畜行高低两道,人行道宽3.1米,高2.4米,畜行道宽1.4米,高1.9米。全部为杉木穿斗组合结构。托架简支梁式。桥盖为歇山式、五层重瓴。
岜团桥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木悬臂桥,其设计之周密,结构之严谨,建造之绝妙,在建筑史上是罕见的,不愧为中华民族之骄傲。国内外桥梁专家谓之为“立体交叉桥”。整座桥身结构严谨,大小柱枋全用杉木凿榫穿枋,不用一钉一铆。该桥出类拔萃之处还在于:一是为保证桥面清洁和行人安全,别出心裁地采取了人畜分道方式,在过人的长廊边,另设牲畜行道小桥,使之成为彼此间距不大的双层木桥,两者浑然一体;二是为了使桥与当地地形地势巧妙结合,将桥打造呈弧形。由于各方面处理得当,近百年来人畜行走以及多次遇到山洪冲击,始终安然无恙,主体十分坚固。
2.三江程阳永济风雨桥
程阳风雨桥又称永济桥,坐落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程阳八寨之马安寨西。该桥始建于1912年。该桥按东西走向横跨林溪河面。全长77.76米,桥道宽3.75米,桥道高10.70米。桥下三墩四孔,石墩木面翅式桥型。石墩外壳用青条石垒成。墩高9米,呈六角船形以减少洪水的冲力,长6米,宽2米。上下游设68度分水角,内充毛石,1984年修复时,改填毛石混凝土。墩台上建有5座塔阁式桥亭和19间桥廊,楼阁层层向上,檐翼欲飞。檐瓴五层,亭廊相联,浑然一体,宛如水上一座长廊式的高层楼阁,十分雄伟壮观,具有典型的侗族建筑艺术风格。1965年,郭沫若同志题字“程阳桥”并赋诗一首:“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载茁新苗。何时得上三江道,学把犁锄事体劳。”1982年2月23日,该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龙津桥
位于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是现今中国最大的风雨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400多年来经过多次损毁和多次重建,一直是湘黔公路的交通要塞,是商贾游客往来云集的繁华之地,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龙津风雨桥全长246.7米,宽12.2米,人行道宽5.8米,长长的桥廊上相隔不远就建有一座桥亭,一共是7座桥亭,中间最高的一座桥亭高17.99米。
4.黎平孟彦镇风雨桥
位于贵州黎平孟彦镇罗溪村,是一座明朝时期的侗族风雨桥,距今已有391年历史。这座风雨桥横跨黎平县孟彦镇罗溪河,长15米,宽2米,构架基本保持完好。
5.黎平地坪风雨桥
地坪风雨桥亦称地坪花桥,坐落在贵州省黎平县城南110公里的地坪乡地坪寨边,飞架在南江河上。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桥长50.6米,宽4.5米,高距正常水位10.75米。河中立一撑石墩,桥上为木质结构,由每排四根柱子穿枋成排,再用穿枋将各排串联成一体,形成长廊式。桥上三座桥楼突出。桥廊两侧设有通桥长凳,供过往行人小憩。凳外还有梳齿栏杆,栏杆外有一层外挑桥檐,桥上的三座桥楼,大者居中,为宫殿式五重檐四角尖顶,高约5米,尖端配置葫芦宝顶,远远望去,形如鼓楼。两边的桥楼皆为三层重檐双斜面屋顶,高约3米。桥楼翼角,楼与楼间和桥亭屋脊上塑有倒立鳌鱼、三龙抢宝、双凤朝阳的泥塑。中楼的四根木柱上,绘有四条青龙。楼壁绘有侗族妇女纺纱、织布、刺绣、踩歌堂以及斗牛和历史人物等图画。天花板彩绘龙凤、白鹤、犀牛等,情景逼真,形象生动。整个桥身结构巧妙,将大小柱、枋、檩、凳、栏杆等全部用杉木凿榫穿枋构成,不用一钉一铆。离桥北端5米的高地上建有一座六角亭,亭高5米,葫芦宝顶。亭内有5块坐板,后有靠背栏杆,在此可全览桥河风光。该桥布局严谨,工艺精湛,雄伟壮观,是贵州侗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之一,现已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通道回龙桥
回龙桥亦称回龙花桥,取“桥如长龙,翼立水上,水至回环,护卫村寨”之意,并因此而得名。此桥坐落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平日村公路旁,横跨坪坦河东西两岸。该桥始建年代不详。全桥为木石结构,长80米,宽4米,全用卯榫嵌合,没有一颗铁钉。桥墩用大青石砌成。墩上铺架成排的杉木以作桥梁。桥身形如游廊。长廊两边设有长凳,可供行人歇息。桥上耸立着三座多角宝塔式楼阁。中为武圣阁。楼阁的匾额上题有“回龙桥”三字,笔力雄健。楼阁为三层檐,收尖处置有覆钵、宝瓶、小鸟等装饰物。顶端塑雕的铜鸟,嘴里安有簧片,迎风而鸣。从前桥头还有桂树、古松,各立一端,苍劲挺拔,亭亭如盖。古树与桥身倒影,参差重叠,妙趣横生。纵观回龙桥,造型优美,结构坚实。桥身每间参差一分,成一度弧形,致使全桥向寨中环成20度弧的蛾眉月形状,体现了侗族建筑艺术的特有风格。
7.龙胜平等风雨桥
位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乡平等寨的平等河上。它是一座石墩木板桥,全长94米,高21米,宽3米,造型优美,结构坚固。桥分三层,共用180根杉木垒成。桥面铺板,桥顶盖瓦,长廊贯通。桥上建有5座宝塔形桥楼,联阁重瓴,雕花画鸟,亭檐如翼,姿态如飞。通道两侧,安有栏杆,设有长凳,供行人歇息。整座桥亭,不用一根铁钉,全用杠杆原理,以柱枋吊柱支撑亭檐。大小条木,凿通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雄伟壮观,别具风格。
三、侗族风雨桥文化精髓
1.侗族风雨桥是侗民族精神和信仰的载体
侗族信仰万物有灵,信仰的神灵包括自然界的山神、土地神、水神、火神、天地神、日月神、雷神,侗族的祖母神“萨岁”,外来宗教包括佛教、基督教、道教。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刻上了神灵信仰的烙印。风雨桥在侗族的心目中已远远超越了作为方便过河的功能,它代表了侗族的民族价值观和民族信仰。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自然环境对于族群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我们的先祖一直把选址定居作为头等大事来做,例如《诗经·大雅·公刘》[1]描绘了周人的先祖公刘相土尝水,带领族人迁居到幽,进而安居乐业的英雄形象。侗族作为长期生活在我国西南山区的居民,土地贫瘠,生存环境不佳;交通闭塞,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困难,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非常缓慢。正因为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更渴望找到适宜生息的场所,得到神灵的庇护。侗族的经济生活主要来源于水田和山林,因此村寨选址多依山傍水,村寨后的山为神山,为村寨的“养寨山”、“龙山地脉”,禁止砍伐,而村前的河流里有水神,会给村寨带来财喜,但有时也会把财喜冲走。出于保护村寨,阻挡不好的风水,拦下好的风水的目的,因此侗族多在村头寨尾建风雨桥[2]。笔者曾就此做过调查,大多被访的侗族村民认为风雨桥就是出于保留本村寨的“财喜”的目的而修建的。
作为一个村寨的象征和为村寨带来福气的风雨桥,其建造完全是由其所在村寨侗族群众义务完成的。侗族民间信仰认为人的生命会生死轮回,人死后会进入“阴间”,只有在阳间多做善事,才能积阴德,才能投胎到人世。因此,侗族社会乐善好施,大家都热心公益事业。这种宝贵的精神还会代代相传。
风雨桥上往往供有神龛,供奉的神灵有关羽、土地神等。村民祈求他们能保佑村寨平安,保佑村民幸福。在风雨桥桥头往往有一些饮水设施,方便行人取水饮用,取名“长生井”、“长寿泉”等吉祥之名。
2.侗族风雨桥反映出的民族文化传承
侗族古代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其文化的传承更多的依靠的是物质载体和口耳相传。在制作风雨桥过程中,其设计者不用笔和纸,完全凭借经验和高超的技艺,用小竹片做出模型,然后再根据模型造出工艺精湛的风雨桥。风雨桥的建筑技术一代代传承下来,家住林溪乡平岩村岩寨的杨似玉,是程阳桥的建造者杨富堂之孙,1982年,程阳桥被洪水冲毁大半,在无图纸和无先进工具的情况下,杨似玉一群人只用10天时间,就将建桥用料全部备齐,数百上千的梁、枋、柱的尺寸全凭心算,斜穿直套,纵横交错,一丝不差。
3.侗族风雨桥反映出的民族文化的融合
风雨桥是民族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产物,其采用的材料是中国传统建筑材料木材、石材;建筑技术采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穿斗式木构架,同时又有汉族宫殿建筑和南方民族“干栏式”建筑色彩。因此,可以这样讲,侗族风雨桥是中国传统的房屋建筑技术在桥上的应用。风雨桥上供奉的关羽和土地神也是中华民族共同奉祀的神祇。这些都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而把这种成果应用到桥上,创造了杰出的风雨桥的则是侗族。时至今日,风雨桥仍是其他民族认识侗族,感受侗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