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县清以来所著县册, 对建置沿革一概从简, 略有僭误。清康熙年间和民国先后修撰 《西林县志》均载:“西林县古百粤,秦汉属交趾,唐未详……”。一九六九年和一九七一 年,我县八达公社普驮屯相继发现铜棺墓和铜鼓墓葬,出土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物,经考古学 家考证,均属西汉铜器和饰品。两次罕见的考古发现,说明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时代,西林 县这块土地上,早有民族祖先耕耘,而且是一个古老国家——句町国的活动中心。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在句町境内有“文象水东至增食入郁,又有卢唯水、来细水、 伐水”。参照北魏郦道元《水理注》温水条:文象水“导源牂牁句町县”,“文象水、蒙水、 与卢唯水、来细水、伐水、并自(句町)县东历广郁至增食注入郁水也”。郁水即今郁江, 增食是汉代属郁林郡(郡治在今贵县)的一县,在今田东、田阳一带。“东至增食入郁”的 文象水是右江上游,附近有卢唯水、来细水、伐水,同处句町县,归流皆同,系右江上游的 支流,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益州刺史部南部)载:文象水即今西洋江。卢唯水就 是当今驮娘江,蒙水、来细水、伐水则是西洋江的支流。验之现代水系,西津江、驮娘江皆 发源于云南广南县,东流入我县、至田林合流。它们的支流当在田林、西林及其上游。为此, 汉代句町县即今之云南广南、富宁、广西西林、隆林、田林、凌云、百色等县。其中西林、 广南一带是句町国活动的中心。我县普驮铜棺墓和铜鼓墓葬的发现,进一步提供了依据。铜 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兄弟民族的珍宝。“俚僚贵铜鼓”,“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用 铜鼓给死者作葬具,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我县普驮的铜鼓墓葬,是用四个铜鼓作葬具,互相 套合,间棺外椁,寸分隆重。陪葬品四百余件,计有铜骑马俑、铜坐俑、铜钟、铜锅、铜耳 环和大量的玉管、玉环、绿松石串珠及金丝等。这些陪葬器物,既表现了古代当地兄弟民族 艺术的独特风格,也反映了中原文化特征。鎏金铜骑马俑,其马雄浑健壮,四肢粗壮有力, 马尾单独铸造插入臂部上方孔中,骑士身穿战袍,跨坐鞍上。可见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十分显 赫。死者的骨胳和牙齿,经鉴定是二十五岁左右的男性,墓主人很可能就是句町族的首领。 铜棺墓其棺材全用铜铸,净重四百公斤。外表鎏金,两端和两侧各镶嵌有面具、云彩、乌兽 等鎏金、鎏银铜件副饰,棺内置玉块之类的玉石器等。
句町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人。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岭南和西 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时,兼并了越人的族群,设立句町县,隶属牂牁郡(今云南、贵州、广西 三省连结大片地域)。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句町县,故句町王固名也”。
句町,“武帝开为县,属牂牁郡,虽置官吏,而仍以其郡长为句町侯”。昭帝始元六年 (公前81年)昭帝“诏以句町侯毋渡率其邑君长,人民击反者有功,立以为句町王,赐田广 明关内侯”。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夜郎王兴,句町王禹、漏卧侯俞更举兵相攻, 牂牁太守请发兵诛兴等,议者以为道远不可击,乃谴太中大夫蜀郡张匡持节和解。兴等不从 命,刻木象汉吏,立道旁射之”①,“公元九年,王莽以《春秋》尊王攘夷为借口,说四夷 称王尤非古制,下诏贬降四夷王号,改称为侯,派出一批五威将到全国边境民族地区执行这 一沼命……王莽贬降了句町王号,接着又指使牂牁郡大伊(牂牁太守、莽改太守为大伊)周 钦杀害句町王邯,句町王弟承遂举兵攻杀周钦”②。
句町国历经历代王朝的征抚和邻国的攻战兼并演革,使其畛域幅员及政治主权起着很大 的变化,逐步消失了其独立或依附的地位,至隋唐以后,句町的名字在史籍中消失。东晋十 六国时期和南朝时期的宁州建置有两平郡、辖两平县(今之西林县)、暖江县(今之田林县) 等县地,均是古句町国的中心地带。
西林县这片地域,在北朝属南宁州(州治今云南曲靖),隋属南宁总管府(584~607年), 唐属黔中道,黔州所领。五代十国时期属南汉,兴王府(府治今广州),北宋时期属广南西 路,邕州、横山寨。
宋皇祐二年(1050年)广西爆发了壮族领袖侬智高领导的农民起义。宋王朝于皇佑四年 (1052年)派枢密副使狄青率兵镇压,宋军和侬军在南宁交战,侬智高败走云南大理,狄青 班师回朝,留下其部将岑仲淑“镇抚其州郡”,统管永宁军,都督三江诸州兵马。而后宋皇 室晋岑为金紫光禄大夫殿前麒麟武卫怀远大将军,沿边溪峒军民安抚使。岑死后,赠封粤国 公。其子岑自亭袭职,后退出隘州,其管辖势力向西北移动至牂牁江(今红水河中游一带), 在岑仲淑率宋军追击侬智高出云南广南、富宁之后,在今之田林、西林、隆林一带留下岑、 覃、潘、许四姓部将分封世守。岑姓坐镇弄南寨,管署者厚殿(今田林县那比公社胃山大队), 其他周环地方,由三姓分疆世守。这四姓土目管辖的地域,都是高山密林,故称上林,置上 林峒,曾隶属庆远府(今宜山)、横山寨(今曰东)。元代属湖广行省,广西两江道宣慰司 来安路(今田阳)。明永乐七年(1409年),改置上林长官司,地分十二甲(上林、内祥、 那甲、沙屋、渌驮、普驮、者甲、那佐、晒利、者苗、潞城),直隶广西布政司。万历年间 (1573~1619年)土官放绝,泗城州土官并其地。崇祯六年(1633年),广南府土官侬绍周 侵夺渌驮河以西六甲,河东上林等六个甲属泗城。崇祯末年(1644年),上林等五个甲又属 广南,唯潞城一甲属泗城。泗城与广南两处土官,相争不息,两争多年。清朝定鼎后,康熙 三年(1664年)滇黔粤三省派官会戡,审断清确。次年(1665年),将上林长官司旧地改流 置县,县署设于[此旦]角村(今田林定安)。因宋元为上林峒,明为上林长官司,清改流置 县时,存林字,又以地在极西,西林由此得名。
建县肇始,改十二甲为六里一甲,统六十三村,隶属思恩军民府(今武鸣)。清雍正十 二年(1734年),改隶西隆州。乾隆五年(1740年),又改隶泗城府。清末民初隶属左江道、 右江道,百色直隶厅、田南道、广西省第五区民团指挥部(后改百色区专员公署)。民国二 十四年(1935年),从西林县划潞城、八桂、供央三个乡和西隆、凌云各划出部分乡增设田 西县(今田林县)。同时,从西隆划八达、古丈,马蚌三个乡来属,沿至解放。
1951年7月,取消西林县,以八渡、定安、者苗、高角等四个乡划归田西县(今田林县), 以岩界、那劳、龙潭、西平、八达、古丈、马蚌等七个乡划归西隆县(今隆林县),至此, 西林县治中断。
1961年8月,根据自治区和百色地委指示,我县从隆林各族自治县分出,1963年5月20日, 国务院通过恢复西林县。 以合并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原西林县行政区域为西林县的行政区域 (原属西林县行政区域的岩界观仍属隆林各族自治县)。县城设于八达。
注:①《资治通鉴》二册,卷二十三; 三册卷三十七。
②《云南各族古代史略》45页
摘自《广西地方志》期刊198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