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桂县 古属始安县地。 唐太宗贞观八年置临桂县,该县为桂州附郭,故称临桂县,为 历代州府治地。
阳朔县 原属始安县地的一部份。 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阳朔山在县治北,县以 此名。”山上三峰并峙,壮观奇特。隋文帝开皇十年,以阳朔山之名置阳朔县。
灵川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 分始安县地置灵川县。《读史方舆纪要》云:灵川县,以灵 渠水为名。民国《灵川县志》记载:“龙穿岩穴之端,名灵川。”说法不一,但均以山川而 得名。
兴安县 秦朝开凿的灵渠贯于县城。唐高祖武德四年置临源县。宋朝改临源县为全义县。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大历三年,土将万重光诱临桂等九县构逆,唯临源县独守臣节, 改为全义县。皇朝太平兴国二年,避御讳”,(太宗名赵炅,又名光义),取兴盛安宁之意, 改全义县为兴安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 原属义宁县部分。清初统治阶级在镇压苗民起义之后,以“虎 (义军) 败龙(清兵)胜”之意,乾隆皇帝指令置龙胜巡检司,乾隆六年以司名置龙胜厅。民国初改为 龙胜县。一九五三年成立龙胜各族自治区,一九五五年更名为龙胜各族自治县。
全州县 五代后晋天福三年在清湘县地置全州。 据《广西名胜志》云:“全州之名,本 于湘山寺,僧全真也。”《西事珥》记载:“湘山寂照大师,俗姓周,名全真。”楚文昭王 马希范以湘山为寿佛,周宗慧(各全真)在此得道,于是奏请置全州。民国初降州为县称全县。 一九五九年更名为全州县。
灌阳县 原名观阳县。 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孙氏析置观阳县,以观水为名。” 隋炀帝时,改观阳县为灌阳县。
资源县 原是全州, 兴安二县地的一部份。国民党广西政府于一九三五年设置资源县, 县境有夫余水,流入资江汇合洞庭湖,以资江源流而得名。
永福县 原属始安县地的一部份。唐高祖武德四年,以永福山之名置永福县。
平乐县 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 记载:“吴甘露元年,分置平乐县。”因县境有平 乐溪,又称平乐江,故孙吴“取平乐溪为名”置平乐县(谢启琨《广西通志》)。
恭城县 隋炀帝大业末年置茶城县。 据民国《恭城县志》记载:“旧茶城,催盐茶,周 渭题请愿还所赐诰命,请除盐茶之禁,更别邑名,遂易茶城为恭城,乡民德之”。唐武德四 年,改茶城县为恭城县。
荔浦县 据谢启琨《广西通志》记载:“荔浦县,汉置,因荔水为名。”荔是一种香草, 产于县境江岸,汉朝以荔草之名命名荔水,又以荔水之名置县。称荔浦县。
苍梧县 原属广信县地, 汉朝以苍梧花之名置苍梧郡。隋朝以郡名置县,改广信县为苍 梧县。
藤县 古称藤州。 县南百里有白藤岭,又称白藤山,山上生长白藤,隋文帝开皇三年以 藤名置州,称藤州。唐太宗贞观时置镡津县,为藤州治所。明洪武二年镡津县并入藤州。洪 武十年降州为县,称藤县。
岑溪县 古称南义州。 据“旧唐书”记载,唐至德二年,改龙城县为岑溪县。该县以岑 水而得名。
蒙山县 古称蒙州。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贞观八年改为蒙州,取州东蒙山为名。” 县境有蒙山,山下有蒙水,当地居民多姓蒙。唐朝以蒙山之名置蒙州。明清改置永安州。民 国二年改永安州为蒙山县。
昭平县 古称龙平县。据《宋史地理志》记载:“昭州四寨,昭平、云峒、西岭、直山。” 昭平寨在龙平县境。宋宣和六年以昭平寨之名,改龙平县为昭平县。
贺县 古称贺州。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以邑内临水、贺水为县名。”临江贺江汇 合于贺城,汉武帝时,以临、贺水之名置临贺县。隋文帝开皇初,置贺州。明洪武十年,降 州为县,称贺县。
富川瑶族自治县 县境有富江, 古称富川水,据谢启琨《广西通志》记载:“富川,以 富川水为名,”汉朝以富川水之名,置富川县。一九八三年改为富川瑶族自治县。
钟山县 原是富川县的一部份。 县境有钟山,山峰峭立,状似钟鼎。明洪武二十九年以 钟山之名,在富川县地置钟山镇。民国六年分富川县地的一部,以钟山镇之名置钟山县。
玉林市 古称郁林州。 据《水经注》记载:“郁金香,郁人所贡,因氏郡矣。”汉朝置 郁林郡。隋置郁林洲。治所在今贵县境。宋太宗至道二年,迁郁林洲治南流县即今玉林境。 明初南流县并入郁林州。清朝升为郁林直隶州。民国初改为郁林县。一九五六年改为玉林县。 一九八三年改为玉林市。
陆川县 县境有九州江、榕江、低阳江、水车江、清湖江等六条江。据《广舆记》记载: “因郡有陆水故名。”南朝梁代置陆川郡。南朝陈代改郡为县,称 陆川县。
博白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置博白县。据《太平寰宇记》述;“博白县,以博白江为名。”
容县 古称容州,县城有大容山。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容州,以容山为名。”唐 太宗贞观时,置容州,明洪武十年降州为县,称容县。
北流县 据《北流乡土志》 记载:“县名之起,盖以圭江之向北而流也。”南朝齐武帝 永明六年,置北流郡,梁陈间改郡为县,称北流县。
贵县 古称贵州。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贞观九年,改南尹为贵州。”明太祖洪 武二年降州为县,称贵县。
桂平县 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 记载,南朝梁代置桂平郡。因桂树而得名。隋文帝 时,废郡置县,称桂平县。
平南县 古称龚州。 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贞观七年置平南县。取原西平南平二县 各一字为县名,称平南县。
钦州市 据《钦县县志》 记载:“隋开皇十八年,改安州为钦州,取钦江为名也”明称 钦州府。清升为钦州直隶州。民国元年降州为县,称钦县。一九六五年更名钦州县。一九八 三年改名为钦州市。
灵山县 古称南宾县。 据清杨丕复《舆地沿革表》记载:“西有灵山,唐移南宾县治此 山,故改为灵山县。”唐天宝元年,改南宾县为灵山县。
合浦县 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 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开岭南之地置合浦县。因 该县濒涉海湾,又是江河集汇之处,故名合浦县。
浦北县 原是合浦县的一部份。 一九五二年划合浦县北部设置浦北县,因其地理位置在 合浦县之北,故称浦北县。
北海市 古称古里寨。 原属合浦县地的一部份,地处南海之北。民国时代,置北海镇, 以北海村而得名。一九五一年改为北海市。
防城各族自治县 明洪武五年, 以防城圩之名置防城巡检司。清光绪十三年置防城县。 一九五八年成立东兴各族自治县,县驻东兴镇。一九七八年改为防城各族自治县。县驻迁往 防城镇。
上思县 据《上思县志》 记载,唐太宗时,以瀼江之名置瀼州。天宝初置羁縻上思州, 以土官世袭统治。清光绪十八年,升为上思厅。民国二年更名为上思县。
河池市 宋宣和元年置河池县。 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明孝宗弘治十七年升 为河池州。民国初降州为县复称河池县。一九八三年改为河池市。
宜山县 古称宜州。据《读史方舆纪要》述:“宜山府北一里,群山皆高大,此独卑小, 下临龙江,宜于登眺,因名。”唐高宗建封年间置宜州。宋徽宗宣和时,置宜山县。
环江县 古称环州。 据《思恩县志》记载:“环江绕县城如带,县城西外江中有沙州, 唐环州以此得名。”唐太宗贞观十三年,以环江之名置环州,辖思恩等县。一九五一年,将 宜北、思恩二县合并,改为环江县。
东兰县 原称羁縻文兰州,以土官世袭统治。据《东兰纪要》记载,元朝置东兰州,明、 清称东兰土州。民国元年,改土归流,改东兰州为东兰县。
凤山县 据《凤山县志》 记载:“环山似凤,环凤皆山,……今治之得名以此。”清雍 正八年以凤山之名置凤山土州,由土官世袭统治。民国八年改土归流,更名为凤山县。
南丹县 宋神宗元丰三年置南丹州, 由土官世袭统治。元世祖至元末年,升为南丹安抚 司。明洪武二十八年改为南丹卫。英宗时改为南丹土州。民国六年改土归流称南丹县。
天蛾县 原属凌云县的一部份,民国二十四年,以天峨乡为名,划凌云县地置天峨县。
都安瑶族自治县 明清两朝称都阳土司、 安定土司,以土官世袭统治。民国五年改士归 流,将二土司合并,置都安县。一九五五年更名为都安瑶族自治县。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宋开宝五年因县境旧有罗城堡、 罗城镇,该县以罗城堡而得名称罗 城县。一九八三年改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巴马瑶族自治县 明朝以巴马山之名置巴马巡检司、 巴马镇。民国二十四年置万岗县巴 马乡。一九五六年以巴马乡之名,在原万岗县建制的基础上成立巴马瑶族自治县。
百色市 市境旧有博涩寨, 为山川塞口地形复杂的地方。清雍正七年置百色厅。光绪元 年升为百色直隶厅。民国二年降为百色县。一九八三年更名为百色市。
田阳县 明朝称田州。 清朝称恩阳州。 一九三四年设置田阳县, 县治那坡。据邱昌渭 《广西县政》云:“那坡居田州之南,因更名田阳。”
田东县 古属田州地的一部份, 民国前期称恩隆县。一九三四年设置田东县。据邱昌渭 《广西县政》记载:“以县治平马乡位于田州之东,因更名为田东。”
平果县 清朝以前称果化土州, 归德土州,由土官世袭统治。民国四年改土归流,置果 德县。一九三四年增置平治县。一九五一年将平治、果德二县合并,称平果县。
德保县 原称天保县、 敬德县。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明清时在县境置镇安 府。清乾隆三年置天保县,以土官岑天保和天保山而得名。一九五一年将敬德、天保二县合 并,称德保县。
靖西县 明清时称归顺州, 由土官世袭统治。该县地处广西西部,祈安宁之意,故民国 二年更名为靖西县。
凌云县 古属泗城州。据《凌云县志》记载:“县曰凌云,得名于山,治东有凌云山。” 清乾隆五年,以凌云山之名置凌云县。
田林县 原属西林、 凌云县的部份。民国二十四年置田西县,以其地处旧田州之西而得 名。一九五一年撤销西林县,将其地部份并入田西县,更名田林县。
隆林各族自治县 清朝称西隆州。 民国二年改为西隆县。一九五一年撤销西林县。将其 地的一部份并入西隆县,改称隆林县。
西林县 明永乐七年置上林长官司, 由土官世袭统治。清初改土归流,康熙五年置西林 县。据《西林县志稿》记载;“清改流置县,存林字,又以地在极西,故名西林县。”
乐业县 原属凌云县的部份。 民国二十四年,划凌云县之北部置乐业县。县治乐业乡乐 业墟,该县以乐业乡得名。
那坡县 清初称小镇式厅。 光绪十二年置镇边县。因镇边有反动之意,故于一九五三年 改镇边县为睦边县。一九六五年更名为那坡县,以那坡圩那坡公社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