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春雄 编撰
邕武路——广西公路之始
民国初,广西为旧桂系陆荣延所统治。上台之始,他即在原籍兴建华丽的“宁武庄”,为便于其来往于南宁与宁武庄之间,他于民国4年(1915)派遣陆军工兵营修筑邕武(南宁经武鸣至宁武)公路。由于时局原因,该路时建时停,至民国8年(1919)方竣工,全线长52公里。路基宽窄不一,最窄处两车相遇已无回旋余地。路线弯曲,视距不良。穿过水田的路段遇雨无法通行。在翻越大、小高峰的路段,纵坡既长又陡,其中大高峰两侧最大纵坡为17%。车辆上坡时,需要使用铰索往上拉,后面还要人推,才能上到峰顶。此路标准虽低,质量虽差,但它却是广西最早建成的公路,标志着广西公路进入了创建时期。
孙中山莅桂倡导筑路
继邕武公路后,广西又修建了龙州至水口、龙州至镇南关等公路,至民国10年(1921)广西已有公路约140公里。 这年,马君武主持广西省政,孙中山溯桂江而上督师北伐。他对广西的建设十分关注,曾多次强调修筑道路、发展交通的重要性。11月22日,他在昭平县各界欢迎会上发表演说,指出当务之急“莫若开辟道路。”11月29日,他在阳朔县各界欢迎会上的演说中,又说:“普及国民之知识,与发展物质上之文明,全赖道路上之交通……广西为中国最穷之省,而所藏之财富,较之他省为优,何以言穷?因无便利之交通……本大总统此次北伐,道经阳朔,自梧州抵此,不过四百五十里,已行十六日。若有宽大马路之交通,则仅数日之程,并不费事。由此类推,全国皆然,则开发民智,发达财富,更非有道路之交通不为功……道路即开发财富之钥匙也。 ”12月9日,他在桂林学界欢迎会上演说,再次强调修筑道路,认为做到了普及教育和修筑道路,“就是功德无量”。
孙中山倡导筑路,对广西人民影响极深。
新桂系的业绩
民国14年(1925),以李宗仁为首的新桂系开始治桂,从其自身的政治、军事、经济目的出发,在其统治广西24年期间,筑路确有一些建树。新桂系修筑公路有一套自成体系建设规划、计划、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法等,如在组织管理方面,委派军政要员充当筑路机关领导;把是否热心和积极筑路,列为考核县长政绩的内容之一,在筑路经费和劳动力来源方面,主要靠粮赋附加和强行征工等等。这套办法在某些方面是颇有成效的。至民国38年(1949)上半年,广西累计修筑公路5539公里。当时能勉强通车3558公里。但修成这些公路,广西人民承受了沉重的赋税负担,被强征去筑路的民工,劳作艰苦,待遇低微,只按工程定额工日每人每天发给伙食费0.15—0.20元。 不少民工还为筑路牺牲了生命。 如民国21—22年 (1932—1933) 修筑的丹池(河池至六寨以北的黔桂边界)公路时,工程困难艰险,用工逾万,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加之缺医少药,病亡者亦不少,两项合计死亡民工、石工150余人。
广西当时由于财力物力和工程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建成的公路多数弯多、坡陡、路窄,桥涵多为临时式或半永久式,跨越大河多未建桥,渡口设备简陋。公路抗灾能力低,交通经常阻断。汽车行驶平均时速仅25公里左右。这些质量本来不高的公路和桥梁,临解放时又遭国民党溃军的疯狂破坏,至广西全境解放时,能通车的里程仅有555公里。
解放40多年的巨大成就
解放后,广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一面修复被破坏了的公路,一面着手改建和新建公路。 到1958年,通车公路即发展到13570公里,比解放前30多年所建公路增加了1.4倍。 到1992年底, 广西管养里程增加到37291公里, 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5.99公里,晴雨通车里程占总里程的98.19%。与改革后一年即1979年相比,13年净增通车里程6599公里, 其中一级公路从无到有,二级公路增加598.93公里,增长7.2倍。公路等级的提高,带来的效益可从南宁至北海公路窥斑见豹。1990年南宁至北海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后,新路线型好,路面平整,比老路缩短37公里,行车时间由原来的7小时缩短为3小时左右。全广西甚至整个大西南,很多外贸物资被吸引过来,北海港吞吐量当年就突破徘徊局面,1991年达到120万吨, 接近饱和。过去曾抱憾离去的投资者,掉头回来,买地皮、盖工厂。北海旅游热也接踵而至,1989年以前每年到北海旅游观光不足20万人,1992年猛增到150多万人。
公路的发展, 也促进了公路运输的发展。解放前夕全广西仅有客、货车844辆,而1991年底,全广西有各种机动车454716辆,其中汽车132645辆,运输用拖拉机217017辆。个体运辆专业户30000户。区内客运班次1.6万班次。公路运输完成社会总运输量已达到15480万吨、891891万吨公里;20785万人、1042200万人公里。全区已开通零担货运班线128条(其中省际42条),营运里程16334公里。在全区主要公路干线和主要客货集散地,基本实现了“人便于行,贷畅其流。”
公路桥梁建设——广西的骄傲
解放前广西公路上多数是临时式或半永久式桥梁。现在广西不仅有力量设计大跨径桥梁,而且拥有大型桥梁施工的机具,设备和技术力量。到1992年底,广西公路桥梁总数达到5771座176122延米, 其中永久性占99%以上。特大桥6座3595米,大桥274座41406米,中桥1241座59553米。特大桥、大中桥长度占桥梁总长度的59.36%。广西公路桥梁建设工作的进度也较快,质量好,符合设计要求。如1977年动工的来宾大桥,是广西第一座大跨径预制组装封闭式薄壁箱型拱桥, 全长377.56米,宽14米,高35米,主孔跨径105米,该桥亦是全国最大跨径的钢筋混凝土封闭式薄壁组合箱型拱桥。来宾大桥于1983年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再如梧州西江大桥是广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特大型桥梁,也是广西最长的公路大桥,其缆索跨度和吊装规模均属全国第一。 再如桂林雉山漓江公路大桥是广西,也是全国第一座V型墩桥梁,该桥也是世界上在岩溶地区修建成功的第一座桥梁。正在邕宁县邕江上兴建的钢筋混凝土中承式拱桥, 主跨312米,居世界同类桥型首位。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桥梁成为广西交通建设的骄傲。
基建资金·机械设备·职工队伍
解放后,为迅速改变广西交通闭塞状况,支援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国家不断增加广西交通建设投资。近几年,广西采取争取中央多给补助,自治区政府多给政策的办法,使交通基础建设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还坚持多条腿走路,采取地方集资、民主建勤、民办公助、以工代账:“三个一点(国家出一点、地方补一点、群众筹一点)”等办法。积极鼓励地方、企业投资,积极争取世界银行贷款和外商、华侨投资等,多方筹集资金。1992年12月,区交通厅与区财政厅、区建行发起并经自治区授权部门批准,成立了广西第一家以交通建设为重点募集股金的广西交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这对于为交通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公路和桥梁建设投资
1950年 42万元
1957年 419万元
1970年 513万元
1980年 714万元
1985午 2358万元
1986年 11740万元
1987年 15819万元
1988年 19239万元
1989年 16360万元
1990年 19320万元
1991年 28968万元
过去,广西的筑路、建桥机械设备甚少。从七十年代起,广西加快发展施工养护机械化的进程。现在公路、桥梁修建工程中的土石方工程、凿岩、材料破碎、路基路面压实、桥梁的钻孔、构件吊装、钢梁的铆焊等工序基本上用机械作业。并从国外引进了铲运机、平地机、沥青混凝土拌合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等。至1992年底,全区公路部门拥有各种筑养路机械7213台,其中筑路机械811台,养护机械6402台。
广西公路建设长足的进步,是全区公路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烤烈日、沐风雨,辛勤劳动取得的。40多年来,这支队伍由1950年的千人左右 (含运输部分共为2180人) 发展到1992年的29154人。 他们之间涌现了许许多多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区公路管理局被评为全国民族团体先进集体和自治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岑溪公路段段长刘月莲被评为交通部“三八红旗手”;钦州总段党委书记覃考兴被评为区1989年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并出席交通部会议;1990年在全国十佳养护道班和十佳养路工评比中,防城公路段平吉道班被评为全国优秀养路道班,武鸣县雷花道班班长陈朝班被评为全国优秀养路工;防城公路段、凭祥公路段的板旺道班, 1990年度被评为全国陆地边防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先进单位;1991年8月,交通部等单位通报的1989年、1990年交通系统两个文明建设的先进单位、劳动模范中,钦州公路总段和陈朝班、陈听正榜上有名;199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陈朝班、覃考兴。至1992年底,全区建成双文明道(渡)班1046个,占全区专业公路道(渡)班总数的66.4%,文明公路段26个,占全区公路段总数的30.2%。
现状与展望
40多年的建设,广西公路事业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到1992年底,全区有公路37291公里,在全国排第14名; 列等级公路数为21487.7公里,在全国则排在第21位,等级公路占总里程的57.6%, 其中一级公路仅11.1公里,二级公路不过681.8公里,三级公路也只有1916.8公里,而四级公路和等外公路则达18878公里和15803公里,占了全区公路总里程的93%。这些情况说明广西公路数量尚少,技术等级还比较低。此外还存在着抗洪能力弱,养建资金不足,超龄油路多,养路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尽管如此。广西人民还是有信心把公路养建得更好。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根据需要,广西公路建设长远规划总的构想是:以南宁为中心,以二级以上公路为基础,建设东起梧州、西至百色的东西大干线;南起北海、北至桂林黄沙河的南北大干线,构成“十”字形干线公路主骨架。从这个主骨架为基础,建设联接成广西重要城市、交通枢纽、外贸口岸、经济开发区和旅游风景区相互衔接贯通的二、三级干线公路网。为此,近期的任务以改建提高为重点,加紧南北、东西两条大通道和通往沿海港口干线公路的改造,相应发展县乡公路,使广西公路状况有一个较大的改观。
载自《广西地方志》期刊199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