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据考古发现,今广西地域早在80万年前就有原始人类繁衍生息。百色旧石器遗址是广西已发现距今年代最早的遗址,出土的百色手斧距今80.3万年。约在5万年前,今广西境内古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6000年前,境内古人类逐步走出岩洞与河谷,向平原和滨海地区发展,出现原始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典型的古人类遗址有百色旧石器遗址、柳江人遗址、柳州白莲洞遗址、桂林甑皮岩遗址等。1981年5月1日,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为广西柳州白莲洞遗址题词:“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古人类学的中心,广西是中心的中心”。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广西区域纳入中央王朝版图,分属桂林郡和象郡。由于连接湘江和漓江的灵渠通航,当时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广泛传入,极大地推动了广西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秦末汉初,今广西区域属南海尉赵佗割据岭南而建立的南越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武帝平定南越,在今广西区域设置苍梧、郁林、合浦3郡。其时,合浦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灵渠—合浦成为中原至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陆路通道。
东汉时期,原为监察区的交趾刺史部改设为交州(曾治广信,今梧州市区),成为统辖今广西和东至福建厦门,西到云南河口、南至海南和越南岘港、北达贵州榕江的统一的一级政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今广西区域隶属不断更替,先属吴,其后归于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等政权。
隋灭陈后,先后在今广西境内设宁越、永平、合浦、郁林、始安5郡85县。
唐初,今广西大部地域归属岭南道的桂、容、邕三管节制。咸通三年(862),岭南道分东、西两道,并以邕管经略使为岭南两道节度使,这是广西成为一级独立政区之始。唐代以降,统治者对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羁縻政策,以保持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稳定与发展。唐代广西经济、文化有较大发展,出现桂、邕、柳、容等重要市镇。
五代十国时期,楚与南汉长期争夺今广西地域,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宋初,今广西大部地域属广南路。至道三年(997),广南路析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今广西大部属广南西路,广西之名源于此。其时,广西经济社会有较大发展,锡、铅产量在全国位居前列,苎麻织品质量上乘,邕州横山寨、永平寨和钦州三大博易场成为当时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集镇,梧州元丰监成为江南六大铸钱监之一。然宋代广西境内兵事不断,既有区希范、侬智高、李接反宋,又有熙宁八年(1075)交趾入侵,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元朝,广西属湖广行中书省。至正二十三年(1363)置广西行省,为广西设省之始。广西政区实行省、路(府、州、司、厅)、县制,奠定了今广西政区的基础。元代在羁縻制度的基础上,正式建立土司制度。
明洪武年间设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成为当时13个布政使司之一。明代以后桂北地区为广西所辖,钦廉等沿海地区改隶广东。明代土司制度达到鼎盛期。明代是封建社会广西经济开发较有成效的时期,耕地面积明显增加,耕作技术由粗放转向细致,以合浦大士阁、容县真武阁为代表的建筑艺术达到较高水平,文化教育与中原地区的差距日渐缩小。
清初,广西兵祸连年,先是南明永历政权反清与瞿式耜、李定国抗清,继后有广西将军孙延龄起兵追从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随着社会的逐步恢复稳定,广西城镇商业、农业、手工业、教育文化事业等日渐繁荣。农业方面,农田水利灌溉技术日臻成熟,大量陂、堰、塘、渠的修建和翻筒水车普遍使用,田地大量增加,连山区亦开辟出梯田、冲田等。文化艺术方面,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桂剧、彩调剧等民间戏剧逐渐流行。清代,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土司制逐渐衰落,至民国终结。清中期后,天地会势力在广西发展迅速,民众反清情绪高涨。鸦片战争爆发后,广西反帝反封建斗争形成高潮。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爆发,天地会的反清起义也在各地勃然兴起。其时,民众和西方教会的冲突日益加深。1856年,法国借口广西“西林教案”悍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面对法国侵略,广西军民奋起抗击,在陆路战场取得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清末,由于帝国主义强国的经济入侵,广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加速破产,人民日益贫困,社会陷于动荡。
辛亥革命爆发后,广西革命党人先后组织柳州、浔州起义,并宣告广西独立。但胜利果实被军阀陆荣廷篡夺,形成独据一方的旧桂系军事集团并开始大批屠杀革命党人,破坏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1921年,孙中山发动援桂讨陆战争,瓦解旧桂系,成立由马君武为主席的省政府,但省政府的实权被广东军阀陈炯明所控制。1922年夏,陈炯明命粤军主力撤出广西,马君武去职,广西陷入自治军之乱。此时,以李宗仁为首的旧桂系中下级军官借助广东革命阵营的力量,乘机形成新桂系集团。1925年,新桂系逐个击破旧桂系势力,彻底瓦解旧桂系,执掌广西大权。
新桂系发展初时支持国共合作。这一时期,广西革命运动出现新的局面,192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广西地方组织在梧州首先建立。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新桂系追随蒋介石开始清党反共,广西的革命和工农运动转入低潮。但随后的蒋桂矛盾又给了广西革命转机。1929~1930年,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李明瑞、陈豪人等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军主力北上后,根据地于1932年丧失。坚持斗争的共产党人和革命武装转战右江中下游和滇黔桂边区、中越边境等地区,开辟和恢复游击区,在新桂系统治区域开展隐蔽斗争。
新桂系统治广西时期,为巩固其统治基础并实现问鼎中央的野心,曾大力开展以军事、政治建设为核心的“四大建设”,以保持其在政治上的相对独立性和军队的战斗力。暂时的休养生息给广西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近代工农业、文化教育事业等有较大发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新桂系利用民众抗日救国的热情迅速壮大自己,在与广东军阀陈济棠联合发动两广事变后,形成两广割据局面。然频繁用兵耗费巨大,造成人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尖锐。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广西于1939年和1944~1945年两次被日军大规模入侵,大部地区沦陷,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地区遭到疯狂掠劫,经济凋敝。抗战胜利后,新桂系追随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在广西实行“三征”暴政,加强军事统治,社会矛盾迅速激化。中共广西各级组织在白色恐怖下坚持领导开展敌后武装斗争,游击战争扩展到97个县。1949年11月7日,人民解放军发起解放广西战役。在中共广西地方组织的配合下,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12月11日将红旗插上镇南关,标志着广西全境解放。
1950年2月,广西省人民政府在南宁成立。从1950年冬开始,广西分批开展土地改革。1951年5月,广西全省匪患基本消除,社会秩序全面恢复。1952年底广西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1954年5月,广西土改工作全面完成,翻身农民分得田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广大农村社会风貌得到根本改变。1953~1956年,通过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全省初步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广西集中力量发展工农业,国民经济快速赶上全国发展步伐。1957年7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的决议。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宣告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北海、钦州等北部湾沿海地区经过50年代两次划进划出,至1965年明确划归广西。1978年起,将12月11日(百色起义纪念日)定为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改革开放以来,广西进入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的历史时期。
【地理】
位置与面积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位于北纬20°54′09′′~26°23′19′′,东经104°26′48′′~112°03′24′′之间。东连广东省,南临北部湾并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与云南省毗邻,东北接湖南省,西北靠贵州省,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广西区位优越,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行政区域土地面积23.76万平方千米,管辖北部湾海域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
地势 地处中国地势第二台阶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两广丘陵西部,南临北部湾海面。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呈西北向东南倾斜状。山岭连绵、山体庞大、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中部和南部多丘陵平地,呈盆地状,有“广西盆地”之称。盆地边缘多缺口,桂东北、桂东、桂南沿江一带有大片谷地。
地貌 广西为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特征是:盆地大小相杂,山系多呈弧形,层层相套,丘陵错综。地貌按类型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和台地四种。其中山地面积14.68万平方千米,占62.05%;低海拔(1000米以下)山地最大,主要分布在桂西、桂东、桂北和桂中等;中海拔(1000~3500米)山地主要分布在桂西和桂北。丘陵面积3.43万平方千米,占14.49%;低海拔丘陵面积最大,超过80%的低海拔丘陵分布在桂东、桂南和桂西;中海拔丘陵面积最小,分布在桂西。平原面积3.39万平方千米,占14.33%;低海拔平原面积最大,连片集中分布在桂东、桂南、桂西等;中海拔平原面积次之,分布在桂西。台地面积2.16万平方千米,占9.13%。由低海拔台地构成,主要分布在桂东和桂南,占广西低海拔台地的79.54%,桂西地区低海拔台地不到5%。
山系 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广西山脉多呈弧形。山脉盘绕在盆地边缘或交错在盆地内,形成盆地边缘山脉和内部山脉。盆地边缘山脉从方位上分:桂北有凤凰山、九万大山、大苗山、大南山和天平山;桂东北有猫儿山、越城岭、海洋山、都庞山和萌渚岭;桂东南有云开大山;桂南有大容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等;桂西为岩溶山地;桂西北为云贵高原边缘山地,有金钟山、岑王老山等。内部山脉有两列,分别是东北—西南走向的驾桥岭、大瑶山和西北—东南走向的都阳山、大明山,两列大山在会仙镇交会。盆地边缘山脉中的猫儿山主峰海拔2141米,为广西第一高峰,也是岭南最高峰。
水域 广西水面面积为5100平方千米,水域类型主要有河流、水渠、湖泊、水库、坑塘、海面。河流分属珠江、长江、桂南独流入海、百都河等四大水系。河流大多沿着地势呈倾斜面,从西北流向东南,形成以红水河为主干流的横贯广西中部以及支流分布于两侧的树枝状水系。单条长度500米以上的河流总长度为16.98万千米,单条长度500米以上且宽度3米以上的水渠总长度为2.66万千米,单个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水库总面积为2600平方千米。
海岸与岛屿 广西南部濒临属于南海的北部湾。大陆海岸东起合浦县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仑河口,全长1629千米。海岸线曲折,类型多样,其中南流江口、钦江口为三角洲型海岸,铁山港、大风江口、茅岭江口、防城河口为溺谷型海岸,钦州、防城港两市沿海为山地型海岸,北海、合浦为台地型海岸。沿海有众多岛屿,其中涠洲岛面积最大,达24.7平方千米。
浅海与滩涂 0~20米的浅海面积6488平方千米。滩涂面积1000多平方千米,软质沙滩约占滩涂面积的90%。北部湾近海海底平坦,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倾斜度不到2°,水深多在20~50米之间。
摘自《广西年鉴(2019)》
【环境】
2018年广西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1.6%,较上年上升3.1个百分点,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较上年下降。降水pH值略微降低,酸雨频率有所上升,城市酸雨污染整体水平重于2017年。广西主要河流水质优良比例较上年有所提升,湖库水质总体保持优良。地级和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源达标率、水量达标率较上年均有所提升。近岸海域国控点位一、二类海水比例和海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均与上年持平。城市区域声环境、道路交通声环境、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电离辐射水平保持稳定,环境电磁水平总体良好。
大气环境 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对广西14个设区市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6项污染物进行评价,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河池和崇左6个设区市空气质量达标,占42.9%,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与上年持平;其他8个设区市超标,占57.1%。全自治区14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14~4.13,广西平均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74,比上年下降0.14个指数。全年14个设区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3.8%~95.3%。有2个设区市的优良天数比例为95%~100%,8个设区市的优良天数比例为90%~95%,3个设区市的优良天数比例为85%~90%,1个设区市的优良天数比例为80%~85%。全年14个设区市SO2年均浓度为8~237微克每立方米,广西SO2年均浓度为13微克每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1%。14个设区市NO2年均浓度为15~35微克每立方米,广西NO2年均浓度为22微克每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3%。14个设区市PM10年均浓度为46~65微克每立方米,广西PM10年均浓度为57微克每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7%。14个设区市PM2.5年均浓度为27~41微克每立方米,广西PM2.5年均浓度为35微克每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9%。14个设区市CO 24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数浓度为1.2~1.6毫克每立方米,广西CO 24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数平均浓度为1.4毫克每立方米,与上年持平。14个设区市O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浓度为106~141微克每立方米,广西O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平均浓度为128微克每立方米,与上年持平。
酸雨 城市酸雨污染平均水平较上年略有加重。14个设区市降水酸度pH值年均值范围为5.06~6.78,广西平均值为5.54,比上年降低0.12个pH值单位。14个设区市酸雨频率范围为0~69.0%,广西年平均酸雨频率为19.5%,比上年上升3.4个百分点。酸雨城市比例为42.9%,比上年上升14.3个百分点。
水环境 主要河流水质总体为优。全自治区51条主要河流97个断面中,90个断面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Ⅲ类标准,水质优良比例为92.8%,比上年上升2.1个百分点。广西独流入海水系主要河流有南流江、九洲江、北仑河、防城江、钦江、大风江、茅岭江、西门江、南康江、白沙河和武利江。属独流入海水系的钦江、白沙河2条河流年均水质均为轻度污染,南流江为中度污染,其他河流年均水质均为达优良。2018年按水质评价,大王滩、西津、青狮潭、平龙、武思江、达开、六陈、澄碧河、天生桥、平班、龙滩、岩滩、大化、洪潮江、合浦15个地表型湖泊水库中,武思江水库为Ⅳ类(超标因子为总磷),其余14个湖库均满足Ⅲ类水质标准;按营养状态评价,除武思江水库为轻度富营养外,其余14个水库均为中营养。14个设区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源达标率为93.1%,比上年上升1.7个百分点,水量达标率为95.0%,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源达标率为90.7%,比上年上升5.6个百分点,水量达标率为97.1%,比上年上升2.0个百分点。
近岸海域水环境 近岸海域国控优良点位比例为91.3%,水质级别为优。其中,一类海水比例为73.9%,二类海水比例为17.4%,无三类海水,四类、劣四类海水比例均为4.3%。与上年相比水质级别保持稳定,优良点位比例持平。广西近岸海域海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87.1%,与上年持平。北海市近岸海域国控优良点位比例为92.3%,水质为优;钦州市优良点位比例为75.0%,水质一般;防城港市优良点位比例为100%,水质为优。与上年相比,北海市水质维持优,但优良点位比例下降7.7个百分点,廉州湾的GX015点位水质由2017年的二类下降为四类;钦州市水质维持一般,优良点位比例持平,茅尾海的GX002点位水质由2017年的四类下降为劣四类;防城港市水质级别由良好上升为优,优良点位比例上升16.7个百分点,防城港东湾的GX009点位水质由2017年的劣四类上升为二类。
年内,广西近岸海域国控点位年均值超《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二类标准的海域出现在茅尾海、钦州港、廉州湾。超二类标准的点位比例分别为8.7%、8.7%和4.3%。与上年相比,活性磷酸盐超二类标准的点位比例持平,无机氮、pH超标率均上升4.3个百分点。全年排入广西海域的污染物总量为76142吨,比上年减少8521吨。其中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量最多,为73484吨,占96.5%;市政排污口污染物入海量次之,为2255.39吨,占3.0%。入海污染物中,高锰酸盐指数入海量为42820吨,占56.3%,比上年减少2074吨;总氮入海量为30871吨,占40.6%,比上年减少6254吨;其余污染物入海量占比相对较小。2018年广西近岸海域国控点位表层沉积物质量状况为优良,达《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第一类标准的点位比例为95.7%,达第二类标准的点位比例为4.3%,比上年第一类标准的点位比例下降2%,国控点位沉积物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100%。2018年广西近岸海域17个海区采集20个双壳贝类样品中,生物质量符合《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一类、二类标准比例均为40.0%,三类为5.0%,超三类为15.0%。超二类标准的因子有镉、铜、锌,超三类标准的因子为铜、锌。
声环境 14个设区城市区域昼间声环境质量“较好”的城市占57.1%,“一般”的占42.9%,无“好”“较差”“差”的城市;14个设区城市区域夜间声环境质量“较好”的城市占35.7%,“一般”的占57.1%,“差”的占7.1%,无“好”“较差”的城市。与上年相比,城市区域昼间声环境质量“较好”的城市下降21.5个百分点,“一般”的城市上升21.5个百分点。广西城市区域昼间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夜间声环境质量总体一般。14个设区城市道路交通昼间声环境质量为“好”的城市占71.4%,“较好”的占28.6%,无“一般”“较差”“差”的城市;14个设区城市中道路交通夜间声环境质量为“好”的城市占42.9%,“较好”的占14.3%,“一般”的占7.1%,“较差”的占14.3%,“差”的占21.4%。与上年相比,城市道路交通昼间声环境质量“好”的城市上升7.1个百分点,“较好”的城市下降7.1个百分点,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整体状况较上年稍有变好。广西开展监测的南宁、柳州、桂林、北海、贵港、河池6个城市,5个类别功能区昼间监测点次达标率范围为88.9%(1类区)~100%(4a类区);夜间监测点次达标率范围为55.6%(4a类区)~85.7%(3类区)。总体而言,2类区和3类区达标率相对较好,昼间、夜间达标率达83.3%以上,4a类区夜间达标率相对较低,仅为55.6%。6个设区市功能区噪声监测点次达标率昼间大于夜间。
辐射环境 南宁市环保监测站、广西辐射站、桂林辐射站、百色辐射站4个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测得的空气吸收剂量率范围值为69.0~81.3纳戈瑞/小时,平均值为75.6纳戈瑞/小时,与上年相比无明显变化。全年累积剂量测得的空气吸收剂量率范围值为55.2~222纳戈瑞/小时,与上年相比无明显变化。广西境内气溶胶和沉降物中铍-7、钾-40、锶-90和铯-137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其他伽马放射性核素均未检出。空气(水蒸气)和降水中氚活度浓度、空气中气态放射性碘同位素均未检出。空气中氡浓度未见异常。广西境内珠江水系、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断面水体中总α和总β活度浓度,天然放射性核素铀和钍浓度、镭-226活度浓度,以及人工放射性核素锶-90、铯-137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处于环境正常水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中总α和总β活度浓度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规定的放射性指标指导值。地下水中总α和总β活度浓度,天然放射性核素铀和钍浓度、镭-226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近岸海域海水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铀和钍浓度、镭-226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人工放射性核素锶-90、铯-137活度浓度均在《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规定的限值内。海洋生物中各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广西境内土壤样品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铀-238、钍-232、镭-226、钾-40活度浓度和人工放射性核素铯-137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电磁环境监测点位综合场强测量值范围为1.51~1.74伏/米,平均值为1.62伏/米,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规定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电磁环境质量良好。
摘自《广西年鉴(2019)》
【气候水文】
气候 广西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南临热带海洋,北接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水丰沛,光照充足。夏季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降水多,冬季日照时间短、天气干暖。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变性冷气团的交替影响,干旱、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大风、冰雹、雷暴、低温冷(冻)害气象灾害较为常见。
2018年广西气温偏高,降水量接近常年,日照时数偏少。年内共出现9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部分地区遭受洪涝灾害;热带气旋影响个数6个,其中台风“山竹”深入广西内陆造成严重影响;高温天气日数偏多,出现7次大范围高温天气过程;春播期低温阴雨总日数偏少,结束期偏早;寒露风开始期偏早,总日数偏多。2018年属一般气候年景。
各地年平均气温17.3~23.8℃,其中桂林、柳州2市北部及金秀、靖西、隆林、西林、乐业、南丹等地在20.0℃以下,最低的南丹为17.3℃;其余地区在20.0℃以上,最高的北海、合浦为23.8℃。全自治区年平均气温21.0℃,较常年偏高0.4℃,其中冬、夏、秋季气温接近常年,春季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6℃,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高气温。
各地年降水量1024.6~2358.6毫米,大部地区在1400毫米以上,最多的防城为2358.6毫米;柳州市大部,来宾、崇左、南宁3市部分地区及隆林、西林、右江区、田阳、平乐、岑溪等地在1400毫米以下,最少的宁明为1024.6毫米。全自治区平均年降水量1516.7毫米,接近常年,其中冬、春季较常年同期分别偏少14.3%、14.1%,夏季接近常年,秋季比常年同期偏多40.4%。汛期全自治区平均降水量1127.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4%,接近常年同期。
各地年日照时数1111.7~2370.1小时。北海市、钦州市,崇左市和梧州市大部,右江河谷大部,玉林市部分地区及西林、象州、平南等地在1500小时以上,最多的涠洲岛2370.1小时;其余地区在1500小时以下,最少的金秀为1111.7小时。全自治区平均年日照时数1452小时,较常年偏少50小时。春季的日照时数比常年同期偏多111小时,为1951年来同期最多;冬、夏、秋季分别比常年同期偏少29小时、29小时和48小时。
水文 广西河流众多,河川以雨水补给类型为主,集雨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350条。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影响,径流深与径流量在地域分布上呈自桂东南向桂西北逐渐减少。河川径流量的70%~80%集中在汛期(桂东北河川汛期在3~8月,桂西南河川汛期在5~10月,其余汛期在4~9月)。
2018年全自治区面平均降雨量1561.9毫米,与历年均值(1537毫米)基本持平,属正常年份。汛期4~9月降雨量1165.7毫米,占全年的74.6%。受强降雨影响,全自治区有89条河流116站次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超警河流以中小河流为主,大江大河水情偏轻,洪水量级较小,柳江、红水河、左江、桂江、洛清江、龙江、西江干流、湘江等主要江河均未出现超警洪水。全年仅有右江上游驮娘江定安水文站出现20年一遇大洪水,其余均为5年一遇以下中小洪水过程。西江梧州站年来水量1839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9.1%,较多年均值偏少11.9%。
摘自《广西年鉴(2019)》
【资源物产】
土地资源 广西土地总面积23.7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5%,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9位。山多地少是广西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山地、丘陵和石山面积占总面积的69.7%,平原和台地占26.9%,水域面积占3.4%。耕地面积438.59万公顷,2018年年末人均耕地约0.08公顷(1.12亩)。
矿产资源 广西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尤以铝、锡等有色金属为最,是全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全自治区发现矿种145种(含亚矿种),占全国探明资源储量矿种的45.8%;探明储量的矿藏有97种,其中64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有12种居全国第1位。在45种国民经济发展支柱性矿藏中,广西探明资源储量的有35种。
水力资源 广西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2018年全自治区地表水资源量183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441亿立方米。流域面积23.67万平方千米,常年径流量约2386.05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2173.90万千瓦。境内河流分属珠江水系、长江水系、桂南独流入海水系、百都河水系等四大水系,其中以珠江水系为主。珠江水系在广西的流域面积20.24万平方千米,占广西总面积的85.2%,其干流西江在广西境内总长1239千米,其中红水河段658千米,滩多水急,水能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水电资源的富矿”。
海洋资源 广西南临北部湾,海岸线曲折,溺谷多且面积广阔,天然港湾众多,沿海可开发的大小港口21个,滩涂面积约903平方千米,其中有面积占全国40%的红树林。北部湾不仅是中国著名的渔场,也是世界海洋生物物种资源的宝库,生长有已知鱼类500多种、虾类200多种、头足类近50种、蟹类190多种、浮游植物近140种、浮游动物130种,举世闻名的合浦珍珠也产于这一带海域。
动植物资源 广西发现陆栖脊椎野生动物1151种(含亚种),约占全国总数的43%,种类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2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种149种,约占全国的45%;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5种,占27%。发现野生植物288科1717属8562种,数量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3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37种,珍贵植物主要有金花茶、银杉、桫椤、擎天树等。全自治区森林面积148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2.37%,活力木蓄积量7.90亿立方米。
旅游资源 广西山川秀丽,风光旖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主要精品景区有:以桂林市为中心的大桂林山水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区,南宁商务会展“绿都”文化旅游区,以北海银滩为主的滨海旅游区,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旅游区,德天跨国瀑布旅游区,桂东宗教名胜历史文化旅游区,贺州山水古镇生态文化旅游区,以柳州为中心的桂中壮瑶苗侗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区,来宾、金秀“三圣”(圣堂山、长滩河、“世界瑶都”)旅游区,以凭祥、靖西为重点的南国边关风情旅游区。至2018年年底,广西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6个,4A级旅游景区214个,14个设区市均有分布。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有桂林漓江、桂平西山和宁明花山。
土特产品 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利于作物生长。除传统的稻谷、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花生、油茶籽等油料作物,甘蔗、黄红麻等大宗经济作物外,还出产众多著名地方特产。地方名优蔬菜品种有荔浦芋、玉林大蒜、横县大头菜、博白蕹菜、扶绥黑皮冬瓜、田林八渡笋、覃塘莲藕、长洲茨菇等。药用植物有田七、肉桂、罗汉果、绞股蓝、血竭、安息香等。著名热带及亚热带水果有荔枝、龙眼、木瓜、香蕉、凤梨(菠萝)、杧果、沙田柚、柑、橙、菠萝蜜等。优良畜禽品种有香猪、都安山羊、德保矮马、三黄鸡、右江鹅等。林产品有松脂、桐油、紫胶等。海产品有珍珠、对虾及红鳍笛鲷等名贵鱼类。
摘自《广西年鉴(2019)》
【人口】
2018年广西常住人口4926万人,比上年增长0.84%,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46个百分点;户籍人口5659万,增长1.06%。常住人口总量占全国3.5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07人。
年内人口发展呈如下特点:一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较上年下降明显。全年出生人口71.3万,人口出生率为14.12‰,比上年降低1.0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30.4万,死亡率为5.96‰,降低0.2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8.16‰,降低0.76个千分点。与全国同期相比,人口出生率高3.18个千分点,死亡率低1.1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高4.35个千分点。二是人口性别比保持稳定。常住人口中,男性2555.5万,女性2370.5万,性别比为107.80(以女性为100)。与全国同期相比,高3.16。户籍人口中,男性为2980.4万人,女性为2678.8万人,性别比为111.26,与2010年相比,高0.76;与常住人口性别相比,高3.46。三是人口老龄化现象显著,社会抚养负担增加。常住人口中,0~14周岁人口1086.66万,占22.06%;15~64周岁人口3348.71万,占67.98%;65周岁及以上人口490.63万,占9.96%;其中,16~59周岁劳动年龄人口3043.77万,占61.79%。与2010年相比,0~14周岁少儿人口提高0.35个百分点,15~64周岁人口下降1.07个百分点,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提高0.72个百分点。与全国同期相比,0~14岁少儿人口比重高5.2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低3.2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低1.98个百分点,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低2.51个百分点。四是人口文化结构向中高层次发展在6岁及以上常住人中,受大专以上文化教育的占9.26%,比2010年提高2.68个百分点;受高中(含中职)教育的占15.1%,比2010年提高2.96个百分点;受初中教育的占41.05%,比2010年下降1.59个百分点受小学教育的占30.34%,比2010年下降4.51个百分点。五是家庭户规模保持稳定。平均每个家庭户人数为3.37人,比2010年增加0.03人,其中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户3.31人,比2010年增加0.16人;乡村家庭平均每户3.45人,比2010年减少0.02人。六是人口城镇化稳步推进。居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口为2474万,比上年增加70万人,增长2.9%,居住在乡村的2452万人,减少29万,下降1.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为50.22%,提高1.01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58.52%相比,低9.63个百分点,增幅比全国(1.06)低0.05个百分点。户籍人口中,城镇户籍人口1795.1万,占户籍人口比重(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为31.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18.5个百分点。
摘自《广西年鉴(2019)》
【行政区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划为14个设区市;111个县(市、区),其中7个县级市、64个县(含12个民族自治县)、40个市辖区;788个镇,330个乡(含59个民族乡),128个街道办事处;首府为南宁市。
2016年1月23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20个乡改为镇建制: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乡,永福县堡里乡;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永乐乡,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崇左市天等县福新乡;来宾市兴宾区三五乡,忻城县果遂乡;河池市南丹县罗富乡,巴马瑶族自治县燕洞乡,都安瑶族自治县拉仁乡;百色市德保县那甲乡,靖西市地州乡,西林县马蚌乡;防城港市防城区扶隆乡;贵港市港北区武乐乡,港南区瓦塘乡,覃塘区樟木乡,平南县东华乡;北海市合浦县星岛湖乡;贺州市昭平县樟木林乡。3月2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柳州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柳江县,设立柳州市柳江区;柳江区人民政府驻拉堡镇柳北路45号。6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贺州市部分行政区划,设立贺州市平桂区,将贺州市八步区的黄田镇、鹅塘镇、沙田镇、公会镇、水口镇、望高镇、羊头镇、大平瑶族乡、西湾街道划归平桂区管辖,以上述9镇(民族乡、街道)的行政区域为平桂区的行政区域(即原平桂管理区的行政区域);平桂区人民政府驻西湾街道平桂大道1号(即原平桂管理区管理委员会驻地)。11月2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河池市部分行政区划,同意撤销县级宜州市,设立河池市宜州区,以原宜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宜州区的行政区域,宜州区人民政府驻庆远镇金宜大道378号;同意河池市人民政府驻地由金城江区百旺路17号迁至宜州区中山大道6号。12月1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撤销贵港市港北区港城镇、港南区八塘镇、覃塘区覃塘镇和平南县平南镇、上渡镇等5个镇,分别由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平南县直接管辖其行政区域。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2016年)
南宁市
兴宁区 青秀区 江南区 西乡塘区 良庆区 邕宁区 武鸣区 横县 宾阳县 上林县 隆安县 马山县
柳州市
城中区 鱼峰区 柳南区 柳北区 柳江区 柳城县 鹿寨县 融安县 三江侗族自治县 融水苗族自治县
桂林市
秀峰区 叠彩区 象山区 七星区 雁山区 临桂区 阳朔县 灵川县 全州县 兴安县 永福县 灌阳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 资源县 平乐县 荔浦县 恭城瑶族自治县
梧州市
万秀区 长洲区 龙圩区 苍梧县 藤县 蒙山县 岑溪市
北海市
海城区 银海区 铁山港区 合浦县
防城港市
港口区 防城区 上思县 东兴市
钦州市
钦南区 钦北区 灵山县 浦北县
贵港市
港北区 港南区 覃塘区 平南县 桂平市
玉林市
玉州区 福绵区 容县 陆川县 博白县 兴业县 北流市
百色市
右江区 田阳县 田东县 平果县 德保县 那坡县 凌云县 乐业县 田林县 隆林各族自治县 西林县 靖西市
贺州市
八步区 平桂区 昭平县 钟山县 富川瑶族自治县
河池市
金城江区 宜州区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南丹县 天峨县 凤山县 东兰县 巴马瑶族自治县 都安瑶族自治县 大化瑶族自治县
来宾市
兴宾区 象州县 武宣县 金秀瑶族自治县 忻城县 合山市
崇左市
江州区 扶绥县 大新县 天等县 宁明县 龙州县 凭祥市
摘自《广西年鉴(2017)》
【民族】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民族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另有满、蒙古、朝鲜、白、藏、黎、土家等44个其他民族成分。2016年末广西常住人口中,有少数民族人口2185.32万,其中壮族人口1809.36万,分别占自治区常住人口总数的45.17%和34.40%。
壮族是广西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南宁、柳州、崇左、百色、河池、来宾6市。靖西市是壮族人口比重最高的县级行政区,达到99.7%。汉族在各地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南部沿海及桂东地区。瑶族主要居住在金秀、都安、巴马、大化、富川、恭城6个瑶族自治县。苗族主要分布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和隆林、龙胜、三江、南丹、环江、资源等县(自治县),其中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人口最多,约占全自治区苗族人口的40%。侗族主要居住在三江、龙胜、融水3个自治县,其中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人口最多。仫佬族主要居住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散居于宜州、忻城、环江、融水等县(自治县、市)。毛南族主要聚居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回族主要居住在桂林、柳州、南宁、百色等市及临桂、灵川、鹿寨、永福等县。京族主要居住在东兴市江平镇。彝族主要居住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和西林、田林、那坡等县。水族主要散居在南丹、宜州、融水、环江、都安、兴安、河池市金城江区等县(自治县、市、区)。仡佬族主要居住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及田林、西林等县。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省份。1958年3月5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从1951年起,先后批准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建立自治县12个,分别是1951年建立的龙胜各族自治县,1952年建立的金秀瑶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三江侗族自治县,1953年建立的隆林各族自治县,1955年建立的都安瑶族自治县、1956年建立的巴马瑶族自治县,1958年建立的防城各族自治县(1993年撤县设区,继续享受民族自治县经济政策待遇),1984年建立的富川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1987年建立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988年建立的大化瑶族自治县,1990年建立的恭城瑶族自治县。自治区人民政府还先后批准在苗族、瑶族人口较为集中的西林县和凌云县从1992年起、资源县从1995年起享受自治县政策待遇。1984~1999年,自治区先后在乡镇一级行政区域中建立民族乡63个,1996年批准平南县大鹏镇享受民族乡政策待遇。此外,自治区人民政府2001年批准撤销东兰县民族乡2个;2005年批准田林县弄瓦瑶族乡并入八桂瑶族乡、福达瑶族乡并入八渡瑶族乡,凌云县力洪瑶族乡并入玉洪瑶族乡;2013年批准建立防城港市防城区十万山瑶族乡。至年末,全自治区设有民族乡59个,其中瑶族乡47个,苗族乡8个,瑶族苗族乡、回族乡、侗族乡、仫佬族乡各1个。
摘自《广西年鉴(2017)》
【语言】
世居广西的12个民族除回族转用汉语外,其他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并都在使用,分别是汉语、壮语、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毛南语、京语、彝语、水语、仡佬语。其中,汉语、壮语、瑶语、苗语、彝语还各有自己的方言土语。广西各种语言(包括方言)分布与民族分布基本一致,成片分布;使用人数多的语种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使用人数少的语种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格局,个别地方存在汉语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岛(点)。由于民族杂居和文化融合,各语言使用区域参差交错,语言之间出现相互渗透和影响现象。各民族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能互相尊重学习、和谐发展。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有粤语、西南官话、平话、客家话、湘语、闽语等6种方言,其中西南官话在桂西北地区广泛使用。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分南部和北部两大方言区。两大方言区大致以邕江、右江为界,江南地区属南部方言区,有邕南、左江、德靖、砚广(在云南省)、文麻(在云南省)等5个土语区;江北地区属北部方言区,有桂北、柳江、红水河、邕北、右江、桂边、邱北(在云南省)等7个土语区。南、北两大方言基本可以通话,使用北部方言的人口约占壮族总人口的2/3。瑶语是瑶族使用的勉语、布努语、拉珈语三种语言的统称。其中,勉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内部分为勉、藻敏、标敏、邀敏等4个方言,勉方言内部又有勉、标曼、金门等3个土语,标敏方言内部有标敏、交公勉等2个土语;布努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内部有布努、巴唔、炯奈、唔奈、优诺等5个方言;拉珈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内部没有方言土语的分化。瑶语的方言土语之间差别明显,与外族沟通一般使用当地壮语或汉语方言(主要是西南官话),部分地方的瑶族只会说壮语。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内部分黔东、湘西和川黔滇等3个方言。侗语、仫佬语、毛南语、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京语、仡佬语语属尚未定论。
广西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即普通话(汉语)和规范汉字,广西的经济社会领域和公共服务行业用语基本为汉语普通话。随着国家通用语言传播力度的加强以及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等新旧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广西原来使用人口较少的民族语言及其方言土语面临着衰退、弱化并逐步走向濒危,甚至消失的态势。广西仡佬族的多罗方言、哈给方言、俫话,瑶族的拉珈语、炯奈话、巴哼话,京族的京语,水族的水语,彝族的彝语,毛南族的毛南语,仫佬族的仫佬语以及学术界仍有争议的布央语、五色话、茶洞话等都处于不同程度濒危状况。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一些地方的年轻人尝试使用壮语创作、演唱流行歌曲,拓展了壮语的使用功能。
摘自《广西年鉴(2017)》
【宗教】
广西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各教都分别在信徒比较多的地方设立修建有宗教活动场所(寺庙、宫观、教堂、庵堂、活动点),并成立有县级以上的爱国宗教团体,宗教活动正常。
2016年广西有宗教信徒70多万人,其中信仰佛教45万人,道教1.5万人,伊斯兰教3.7万人,天主教8万人,基督教12万人。正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714处(其中寺观教堂354处,固定处所360处),其中佛教232处,道教10处,伊斯兰教23处,天主教105处,基督教344处。已完成资格认定备案的宗教教职人员1104人,其中佛教410人,道教30人,伊斯兰教23人,天主教109人,基督教532人。各类宗教团体110个,其中佛教29个,道教4个,伊斯兰教7个,天主教20个,基督教50个。有自治区级爱国宗教团体8个,分别为:广西佛教协会、广西道教协会、广西伊斯兰教协会、广西天主教爱国会、广西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天主教广西教区、广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广西基督教协会。有218名宗教界人士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其中自治区人大代表1人,自治区政协委员8人;设区市人大代表11人,政协委员41人;县(市、区)人大代表6人,政协委员151人。
摘自《广西年鉴(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