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部高质量的志书,没有严谨的结构是不行的。因此,结构必须优化。怎么优化?我认为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事求是地进行构架设计。
谋编设目,突出重点。地方志,顾名思义是记载一个地方的自然、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没有地方特点,就没有地方的生命力,地方特点它的主要特征之一。一部地方志书,有自己独特之处,才算成功。因此,设计篇目结构必须充分考虑突出地方特点的问题。如何突出!新志书提供的经验是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去布局谋编。各市县情千差万别,如有林区、牧区、渔区、矿区,有山区、平原,有边防的、内地的,有粮、油、麻、棉、果、蔗、菜产区,有著名土特产区,有旅游胜地,有小手工业,重工业,商业等等,篇目设计的侧重点编、章、节目的安排都有所不同。例如《桂平县志》工业编把轻工业、重工业、企业管理突出来,下设3章19节详列条目记述,便于读者对轻、重工业的了解,在发展经济对轻、重工业的比率占多少,能给人们明了的启迪。然而突出地方特点和时代特点是相辅相成的。
如何突出时代特点?不少地方志书作了有益的探讨,一种做法是先列当代事的条目后列历史的事。如《玉山县志》的“党政”编先列中共、后列民主党派、国民党;“政权”编先列人代会、人民政府,再列民国政府这是一种尝试。总之突出时代特点要重在当代兼顾古代,突出当代。然而,历史资料也不能偏废,无古就显不出今天的变化和地方的特点。
总体安排,全面布局,编者要准明地展示,史和社会客观事物。高度概括地方事物,如实反映,精心设计这个浩大工程,订立多少编、章、节、目,要统属得当,各安其所,切忌该设不设,力避本末倒置,畸轻畸重。然后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务求科学、合理,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已出版的地方书,其篇目结构无不三番五次修改而后定的,甚至修改10多次。只有这样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设计修改篇目结构,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目前,修志界有将志书编目由大篇式、小篇式向中篇式结构发展的趋势,即是将经济部类分为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粮油等编;将文化部类分为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编,全志书设30篇左右进行全面布局,这是一种较佳的篇目结构安排。
主次分明,分列条目。一部地方志书几百甚至上千条目,工程宏大,结构复杂,在努力设计得条条理想的前提下,还要抓住主要条目,主次分明,从细设计,突出详列,将条目设计得合理一些,一部地方志书就更为出色。主要条目大致是经济编的工业、商业、乡镇企业、财政金融、交通、农业、粮油,政治编的中共、人代会、人民政府、政法、群团、军事、政治运动,地理编的建置、行政区划、土地、资源、地质、气候、自然灾害,文化编的教育、科技、文化,社会编的人民生活、人口、社会新风,人物编的古代人物、现代人物、人物传等,必须详列。如“中国共产党”这条目至少有组织建设、党代会、党史研究、统一战线、宣传教育、纪律检查、整党整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部份,“工业”这条目总少不了横排电力、化工、建材、采矿、印刷、食品、服装与企业管理等部份。然而要紧紧抓住主要条目从细横排,不要漏掉最主要部分的内容,再加上充实资料做好竖写,一部结构优化安排的地方志书,有条有理地叙述,就能保证质量。我认为这样做是符合全国地方志会议精神的,是能够发挥地方志的实用、资政和育人作用及其社会效益的。
摘自《广西地方志》期刊1994年第1期